紧盯大湾区需求 发挥“桥头堡”作用
贵州黎平创新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黎平县是贵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重要县份之一。近年来,该县聚焦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低、范围窄难题,紧盯粤港澳大湾区用工需求,以实施全省“一县一试点”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提高培训精准性、有效性、实效性,提升群众就业议价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人才保障。2023年以来,基地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6期3076人,带动就业2918人。
多方联动“建”基地
政府主导建。按照“服务就业、支撑产业、提升技能、培养人才”思路,用好省、州支持的850万元资金,积极将黎平县建设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申报为2023年贵州省“一县一试点”,及时印发《黎平县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黎平县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快建设集技能实训、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认定等服务于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部门协同建。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统筹人社、财政、发改、教育、文广、自然资源等部门和乡镇以及相关协会工作资源,盘活国有闲置资产扩大基地规模,发挥乡镇作用召集培训人员,用好企业资源提升培训质量,构建起“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协助、企业落实”的工作格局共同建设培训基地。同时,在政务服务大厅打造综合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政策办理、培训申请、公司注册、创业申报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基地建设。截至目前,为培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85次,解决问题112个。
企业担当建。聚焦理论培训、生产实训、技能鉴定等服务需求,选择县域内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和业绩好的黎平黔灵女家政培训学校、黎平县众城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黔东南卫平烹饪技术学校、黎平侗乡茶城有限公司和黎平县锦华职业技术学校5家培训企业,通过县国有平台公司以项目专项资金入股企业、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分红企业培训利润的方式进行合作,推动政企产训资源优化配置。目前,已投入资金1332万元建设基地,其中专项资金79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542万元。
突出技能“强”基地
完善培训设施。坚持“培训+实操”相结合,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培训企业购置和升级实训设施设备,有效增加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员同步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有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畅通人才培养与实训就业的双向转换。目前,已投入使用叉车、焊机、护理床、触屏电视、电脑设备等实操设备720余套。
开设特色课程。紧盯市场用工需求和以黎平为中心、覆盖周边县的培训需求,分类谋划培训工种,优化培训教材和教学方式,建立起质量优、特色强的培训课程体系,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由单项选择向多项选择转变。聚焦打造“贵州技工”品牌,提升以电工、焊工、叉车工等工种为主的培训课程;聚焦以大龄困难就业群体为主的群众就业,升级家政服务、中式烹调等技能培训;聚焦传承非遗、木构建筑等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木构、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拓展民族品牌效应,开设以木构工匠和网络直播等技能工种为主的培训课程。目前,基地开设有家政服务、叉车工、电工、焊工、中式烹调等实用性工种培训班和网络直播、木构工匠等特色培训班,一次可同时培训1000人。
培育师资队伍。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在注重培优现有教师的同时,聘用一批省内知名专家和本地行业领军人物为培训老师,充实和优化基地师资力量。鼓励支持培训企业与用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一批技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指导教师。同时,聚焦木构工匠等传统特色产业人才培育,把本地工艺精湛的传统木工、掌墨师等组织起来,针对性开展系列师资培训,做好技能鉴定和等级证书发放服务,培育出一批持证的本土木构工匠大师。目前,5个培训基地共有理论教师37人、实操教师54人。
紧盯就业“活”基地
推行“订单式”培训。聚焦对实践实操要求高、时间长的木构工匠工种培训,创新“订单式”培训方式,由基地将培训业务与生产订单相结合,把培训课堂搬进生产现场,带领学员在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单生产,培训实操与订单生产同步进行,推动学员既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技能,又用学到的技能挣薪酬,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所教非所需、所学非所用”的困局,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强的“黎平工匠”。2023年来,开展木构工匠培训4期151人,带动就业135人,培训后就业人员平均收入由6000元/月提升至8000—10000元/月;基地企业接单木构建设工程项目16处,工程总造价801万元,带动学员就业135人。
推行“定岗式”培训。强化培训基地与用工单位的合作,由用工单位“下单”劳动力,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基地根据用工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确立培训目标,针对性地招生、开班、教学,培训结束后“交付”合格学员,以“量体定做”的方式培养用工单位满意的专业化技能化人才。目前,已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以电工、焊工、叉车工等技能工种为主的定岗培训52期1502人,带动就业1426人,培训后就业人员平均收入由5000元/月提升至8000元/月。
推行“定向式”培训。注重“培训+就业+产业”融合,培训基地结合县内产业布局谋划技能人才培训规划,巧借东西部协作东风,强化与大湾区企业在网络直播、特色餐饮等行业的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管理方式,结业后可优先进入合作企业就业,定向培养一批技能型劳动力。目前,已开展以家政服务和烹调师等工种为主的定向式培训14期636人,带动就业612人,培训后就业人员平均收入由3000元/月提升至5000元/月;已开展网络直播定向式培训12期640人,带动就业607人,培训后就业人员平均收入由6000元/月提升至8000—12000元/月。
优化服务“暖”基地
培育就业服务队伍。创新“就业中心+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就业模式,注重从群众中培育一批劳务经纪人,通过劳务经纪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及“亲传亲、友传友”等口碑联络,搭好劳动力与政府、企业间的沟通桥梁,带动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好政策、参加培训、就业创业、获得增收。同时,在县乡村明确就业服务联络员,与企业服务人员一起,建立起县—乡—村—企业四联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畅通“收、训、供”的转换渠道。截至目前,全县培育劳务经纪人460人。
建立跟踪服务台账。依托贵州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及其他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就业动态跟踪服务台账,面向包括培训人员在内的未就业人群开展岗位推荐、直播带岗、线上线下面试、人员集中输送、到岗后稳就业服务等就业全流程跟踪管理服务,帮助群众更好就业。目前,为1.17万人提供了就业跟踪服务,带动4500余人实现就业。
提供金融服务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对掌握实用技能的培训人员成功创办企业的积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贴息条件的积极兑现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帮助解决接受过技能培训、掌握实用技能的群体创业就业的融资需求。目前,为65名培训后创业人员提供了政策咨询服务,为2名培训后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万元。
搭建对接服务平台。聚焦提升就业服务效能,积极搭建“劳务联络工作站+东西部协作服务中心+劳务便民暖心屋+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综合平台,即在广东佛山、浙江杭州、贵州贵阳3地创建覆盖10.8万名务工群众的劳务联络站点,推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角色互补、平台共建、就业共促”;在佛山市创建佛山市·黎平县东西部协作服务中心和创建佛山市∙黎平县劳务便民暖心屋,搭建起黎平籍在粤务工人员就业服务阵地;在黎平创建首家零工市场,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为零工人员和县内外用工主体提供就业服务,促进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稳岗就业。截至目前,零工市场累计收集岗位3.26万个,推送岗位2.16万个,促进3031名群众实现就业。(龙雪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