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蜡染、一张张刺绣、一首首民歌、一支支舞蹈、一个个笑脸......春节期间,毕节市第二届“红石榴”非遗技艺大赛和“惠民乐购·享趣毕节”2024新春年货节里的非遗作品,火爆了整个毕节的“朋友圈”。
“绣”出民族工艺新色彩
“蜡刀轻轻画,布上开满了花,绣山绣水绣太阳绣出百里画廊映彩霞;面带微微笑,手中针儿会说话,绣花绣草绣月亮绣出幸福生活千万家……”
税务人员在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调研生产情况,宣传税收优惠政策。赵念祖 摄
近年来,随着苗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贵州苗绣开始作为一项民族特色产业进入市场,越来越多的苗绣技艺传承人依托政府的支持将传统苗绣与现代工艺结合,生产出一大批优质的苗绣蜡染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
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是由苗绣技艺传承人杨文丽所创办,2017年,杨文丽回到家乡和丈夫开始做起了苗绣产业,201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生产产品从最初的绣片拓展到香包、绣服、西装寸衫和文创作品等多领域。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杨文丽也思考着将传统苗绣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为此,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设计师团队,研发设计新产品,推出了具有苗绣风格的香包、钥匙扣、手提袋等文创产品,既实用又有文化韵味,让更多的人能接触、了解、喜爱非遗文化,让传统蜡染刺绣更受消费者喜欢,拥抱更大的市场。
税务人员在调研腊染生产工艺。赵念祖 摄
“企业能不断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税惠政策的扶持,也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帮助,尤其是税务局的税务干部们,特别关心我们公司职工的情况,每年妇女节都来给我们宣传政策,提醒我们享受税收优惠,帮我们发展苗绣产业。”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文丽说。
“漆”出非遗文脉传新风
“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这句诗来自民间对大方土漆的美赞。由于具有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贵州省大方县所产生漆漆酚含量达70%以上,漆酶活性大,品质优良,大方漆器集轻、巧、精于一身,具有图纹清秀淡雅,质地轻盈坚固、造型古朴雅致、涂漆平滑光亮、色彩润泽生辉,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特色的特点。
大方漆器源始于明末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其漆制品采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绸、木等做胎,用当地的优质生漆作原料,明洪武年间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大方漆器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贵州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曾与贵州茅台酒、贵州玉屏箫笛合称为“贵州三宝”。漆器虽为一物,但能包罗万象,传承百年,光泽更胜当初。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位于大方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的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高光友的工作室,一件件形状各异、韬光韫彩的漆器令人目不暇接,漆器表面的花鸟栩栩如生、人物形态各异,放眼望去,一片流光溢彩。
据高光友介绍,大方漆器制作工艺流程特别繁杂,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2道生产环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极高,很难从理论的角度阐述清楚,有的也无法用现代工艺所代替,只能靠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手工制作。其中最常见的胚胎髹饰工艺就要将优质黄牛皮胎底风干成型后,让大漆充分渗透;紧接着用粗灰、中粗灰、细灰髹涂在胎体表面,每道灰底干后粗细打磨;再用生漆和色漆髹涂6至12道漆底,再进行描金填彩、蛋壳镶嵌、打捻等装饰工艺;最后用食用油等反复擦拭推光,直至亮如镜面,触如婴儿肌肤。一件漆器2至6年后,方能达到兼具亮、光、滑、嫩、浑厚为一体的形态。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税务部门的贴心助力,我们今年享受了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及附加税款6892.73元,增值税留抵税款68288元,让我们有更多资金用于尝试漆器制品的创新和扩大宣传,更有信心把大方漆器这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民间技艺传承下去。”正月初五就已经开工的高光友说。
据了解,春节期间当地共推出200余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和促消费活动、花山节等民俗系列活动、非遗舞龙活动、滚山珠艺术节,充分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吸引八方游客。
近年来,当地税务部门大力扶持非遗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以“落实税惠政策+优化税收服务”为双驱动,针对辖区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量身打造宣传服务团队,一对一、点对点上门开展个性化辅导,重点解读企业适用的税费优惠、解答涉税热点问题,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让传统非遗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童霖 聂燕云 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