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文庙:600年历史印记 传承厚重文脉-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安顺文庙:600年历史印记 传承厚重文脉

2024-04-03 15:49:31  来源:安顺日报

大成殿前的透雕云龙石柱

  文翰日章,庙堂巍峨。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文庙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安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在安顺古城东北隅黉学坝街,坐落着有600多年历史、“黔中儒学圣殿”美誉的安顺文庙。它,既是安顺古城的文脉起点,也是古代安顺的文教圣地。2001年,安顺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文庙是贵州省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已在安顺文庙工作31年的安顺文庙管理处业务室主任杨玉龙介绍,安顺文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约1368年),天启二年(1622年)毁于兵燹,天启上年(1624年)重建。后经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几次增建、修复,臻于完备,现存建筑22处,占地8750平方米。

  跟随杨玉龙,记者走进安顺文庙,映入眼帘的是透雕石花宫墙,上镌“宫墙数仞”,是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宫墙左侧下留有一块条形石碑为“下马碑”,据说古时即便是文武官员骑马坐轿从这里经过,都必须要下轿下马,以示对儒学圣人的尊敬。经“礼门”或“义路”进入,内有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池上有泮桥,又称状元桥。在古代,凡中秀才者方可从石桥上过,名曰“游泮”。泮池,也因此成为地方官学的标志。

  “过泮桥,从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经过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主要建筑,其中大成殿是安顺文庙的核心建筑。”杨玉龙告诉记者,安顺文庙共有四重院落,巧妙利用缓坡地形渐次升高,依次排列,庄重威严,让人身处其间既有对圣人的崇敬之心,又有身心安然之感。

  漫步其中,体裁广泛、技法多样、图案生动、寓意深远的石雕次第呈现。桥孔上方的石雕龙首、狮头,巨大的雕花石牌坊,白色的透雕石人,飞檐起翘的垂花门,棂星门科举全过程石雕,镂空雕花的龙柱……有着“石雕艺术的殿堂”美誉的安顺文庙内,每一件别出心裁、巧夺天工的石雕作品都让人震撼。

  “尤其是大成门和大成殿前的龙石柱,无人不叫绝。”杨玉龙说,作为贵州省十大最美古建筑之一的安顺文庙,是一个以石雕艺术为主要特色的坛庙与儒学合一的古建筑群,庙内不仅保留有明清文庙的历史原貌,精妙绝伦的石雕艺术更是声名远播。

  只见,大成门高浮雕盘龙石柱,柱础石狮背驮巨龙,狮首相对,龙身腾跃,气势非凡。大成殿前透雕云龙石柱,狮龙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之势,龙愈显飘逸,狮更为壮健,动感强烈,浑然一体。龙柱采用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石雕技艺,以精巧的构思、独特的造型,赋予了冰冷的石头强烈的运动感和永恒的生命力。

  安顺文庙作为文化教育的代名词,寄托着莘莘学子的梦想与期许。

  杨玉龙介绍,如今的安顺文庙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蒙童开笔礼、成人礼、经典诵读、书画展等诸多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在这里,市民群众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安顺文庙作为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底蕴的古建筑,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前来探访。

  “安顺文庙作为文化旅游景点,自对外开放以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杨玉龙告诉记者,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份对知识、道德和礼仪的执着追求,以及儒家文化薪火相传的魅力,还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风格和工艺。对此,安顺文庙管理处在做好相关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呼吁市民游客文明参观,爱护文物。

  从明初调北征南的见证者,到安顺古城文脉的起点,再到如今的安顺文化地标,经过600余年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安顺文庙不变的是对尊师重教、仁义礼智信的传承,已然成为安顺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象征。(记者 胡典)

[责任编辑:汪强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