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水利厅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聚焦水利事业发展需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水利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水利人才发展体系。省水利厅党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成立了以厅党组书记、厅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水利人才服务专员”,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发展工作格局,统筹做好人才工作。先后制定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水利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加强水利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开展专家人才慰问,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暖心留才,为全省水利事业发展汇聚人才。
坚持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夯实人才发展根基。依托贵州人才博览会平台,近年来省水利厅系统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70余名;通过贵州省公务员四级联考、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等方式,招录水利专业毕业生进入水利系统工作,水利专业人才力量有序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水利系统(含代管企业)在岗职工约1.9万人。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57%,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达55.6%,年龄40岁及以下人员占比达49.3%。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修订《贵州省工程系列水利水电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支持水利人才申报各类人才奖项,遴选第一届贵州水利行业领军人才、青年英才15名。“十四五”以来,省水利厅系统共有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科技英才3名、水利人才培养基地1个,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千层次”人才7名、贵州省优秀技能人才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名。开展水利行业技能比武,35名人才荣获“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
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省水利厅系统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全省水利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他们献身水利、奉献水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勇挑重担、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为新阶段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罗松平:扎根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与乡村振兴实践者
罗松平,女,侗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2024年入选第一届贵州水利行业青年英才,贵州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专家库专家、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现任贵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中心总工程师。
2020年以来,罗松平先后主持、以技术负责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省级科研课题及重大规划项目等7项,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中文学术论文4篇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获第十三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贵州省2021年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在2023年中共贵州省委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三等奖等。
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黔中大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线。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生物炭在喀斯特黄壤坡耕地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喀斯特黄壤坡耕地区域的野外小区内添加不同施肥模式的生物炭,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炭、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植物生长状况等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探究生物炭对喀斯特黄壤改良的作用。通过该科研项目三年的实施和后续技术示范推广,开发生物炭在喀斯特黄壤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和示范推广,过程中罗松平作为技术负责人和项目主要完成人,带领项目团队定期开展好施肥、播种、采样等野外科学试验,与团队一起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当地老百姓及村民种植和抚育果树,建立黄壤坡耕地农作物保护性耕作示范区85亩,鼓励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果林,种植青脆李、脆红李等,并采用生物炭进行施肥,建立经果林示范区65亩,现经果林已逐步投产,有效助推了乡村经果林产业发展。目前,农户自发要求村委带领发展经果林产业,并于2021年扩大果树种植面积150亩。有关验收专家指出,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同类成果领先水平,对促进农作物秸秆还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对指导坡耕地的保护性农业生产和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显著的应用推广价值。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对于促进该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项目还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通过本项目,项目组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老百姓积极响应和恳请科研团队继续对他们村果园在提高土地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以及经果林种植等方面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和示范应用推广。目前,罗松平继续深耕生物炭对于喀斯特黄壤的影响研究,已牵头立项开展2022年贵州省水利厅科技项目《生物炭对除草剂污染的喀斯特坡耕地黄壤生态效应的研究》的实验工作,项目团队旨在通过玉米田间试验,探索生物炭对除草剂污染的喀斯特坡耕地黄壤特性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生物炭应用于受除草剂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还积极宣传,在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天眼新闻和省水利厅官方微信公众号水美贵州上发表了《除草剂污染了土壤怎么办?贵州水利人“有解”!》的新闻报道。下一步,罗松平将继续带领项目团队持续推进研究进程,通过分析试验数据等归纳总结,探明生物炭对除草剂污染的坡耕地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继续“炭”索如何将生物炭技术和乡村振兴的需求更紧密地结合,从而达到改良喀斯特坡耕地典型黄壤、提高土壤肥力等效果,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勇于创新,填补省内学科领域空白。罗松平紧密追踪国际国内学科研究热点,立足我省缺乏省域尺度的水土保持碳汇效能评估实际,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本底调查及潜力分析》研究和水土保持碳汇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的技术攻关。通过综合考虑贵州省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特征、结合本省实际、依据有关科学算法,带领团队勇于开拓创新,探索提出了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首次对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测算。首次将水土保持工作为贵州省“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的重要贡献进行了量化评价,迈出了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效能评估的坚实一步,为推动我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水土保持力量。
下一步,罗松平将带领团队继续深挖水土保持工作在碳汇工作中的潜力,为推动我省水利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秘诀,唯勤奋、敢于坐冷板凳才能走向成功之路”。博士导师曾经的这席话一直萦绕在罗松平心中,在她心里种下了坚实的科研信念种子。科研这条路,表面是光鲜,背地里是艰辛,罗松平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困难中寻找突破,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观察,“从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的几率里获得成功”。“科学研究总会有难度,你沉下心,慢慢来,总会成功的”。在反复的失败中蜕变成如今沉稳踏实的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