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冲河畔,两省三县交界处七星关区大河乡柯乐村春和景明,烟农武祥书和妻子、儿媳正在地里为刚移栽的烟苗浇灌营养液。
柯乐村是贵州毕节七星关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与赫章县哲庄坝镇、云南省镇雄县交界,全村907户,3606人,是大河乡人口大村,也是脱贫攻坚期间任务最重的村子之一。
俯瞰七星关区柯乐村烟叶种植基地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就得穿雨鞋。想起当初柯乐村的情况武祥书一个劲儿摇头。
“2013年以前村里没通水泥路,有钱人家买个小轿车都开不进来,路上只能偶尔见到几辆拖拉机,村里大多数都是瓦房、平房。”武祥书说,那时候村里的人基本都出门打工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就种点庄稼,日子过得比较艰辛。
也正是2013年,七星关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计划在大河乡打造烟叶种植示范基地,柯乐村乘着政策的东风,提档加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烟农武祥书给烟叶浇灌营养液
“柯乐村实际上已经有60多年的烤烟种植历史,只不过多已零散种植的方式进行,不成规模,技术和基础设施也跟不上。”青场烟站副站长赵云说。
为提高村民收入,让烤烟产业造福一方。七星关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柯乐村修建了密集烤烟房,带领烟农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建设机耕道、大棚等。
烟农武祥书和妻子给烟叶浇灌营养液
“以前在自家搭建的烤烟房容量小,烘烤能力有限,一年只能挣七八千元,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有了大型密集烤房,我家收入直接翻了好几翻。”武祥书笑着说,今年种了20亩烟叶,一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
同样,因烤烟产业快速发展而收益得到提高的还有村民廖生柱。
今年40多岁的廖生柱在20多岁时就跟着家里父辈一起学习种植烟叶,已经有20多年的种植经验。他今年种植了50亩烟叶,预计总收入20多万元。
烟叶种植是个精细活,在廖生柱精心管护和烟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家的优质烟叶率达80%左右。
“每逢烟叶采收、烘烤时我们夫妻俩忙不过来,还要找10多个村民帮忙。”廖生柱告诉笔者,光他家一年就要支出10万元左右的工人务工工资。
烤烟产业红红火火,2018年,挣到钱的武祥书把家里的瓦房拆了修起了两层农家小院,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据了解,为把烟叶产业打造成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大河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帮助105户烤烟种植户学习运用高效烤烟种植技术、精准管理方法等,有效提高了种植管理水平。
大河乡人大主席李道奎表示,目前该乡正积极打造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基地单元,届时,将在全乡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面积。
在当地政府、七星关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共同打造下,柯乐村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7600元提高到了14000多元。全村种植烟叶1400余亩,产值700余万元。(记者 夏民 通讯员 付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