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聚焦网络育人工作思路模糊、载体分散、团队薄弱、品牌势微、传播有限等现状根源,积极构建了基于“五微五力”协同机制的网络育人体系,以健全“微体系”、构建“微平台”、建强“微团队”、优化“微品牌”和整合“微资源”为重点,着力提升网络育人组织力、聚合力、战斗力、引领力和影响力。
近五年来,学院网络育人工作累计荣获省级以上荣誉成果3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4项。
健全“微体系”,着力提升网络育人“组织力”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严格贯彻落实《学院“三全育人”之网络育人实施方案》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持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实施、各单位协同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育人工作机制。
二是健全制度体系。修订并完善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校园网络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10余个制度文件,不断推动不同宣传媒体平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
三是构建协同机制。积极构建“校级-院(系)级-学生社团”三级网络育人平台,协同打造学院网络育人的“中央厨房”,确保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育人矩阵。
四是强化运行保障。坚持将网络育人工作纳入学院年度工作要点,学院每年至少划拨50万元相关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网络育人工作开展,持续推动将师生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统计、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关键环节。
五是加强督导管理。统筹将网络育人相关工作纳入学院党委巡察和意识形态专项督察重点内容等,进一步压紧压实网络育人工作责任,切实营造网络育人良好氛围。
构建“微平台”,着力提升网络育人“聚合力”
一是学院层面统筹引领。统筹构建学院“1平台+1网站+1微信+1抖音”等“四位一体”官方网络育人融媒体矩阵,逐步形成班班有网络平台、人人有网络空间、办事有网络窗口、活动有网络载体的“网上校园”格局。其中,“云上校园”综合智慧校园平台融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为一体,截至目前用户人数为17000余人,单月使用次数约78万次,已分批次实现100余项业务线上办理、20余项业务支持自助打印、2.6万余条流程运行;官方网站融校务公开、新闻动态、办学服务等为一体,截至目前累计更新信息4200余条,页面浏览总数超600万人次;官方微信平台集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形象展示等功能为一体,截至目前用户人数为38000余人,共推送5000余篇推文,总阅读量1000万+;官方抖音截至目前粉丝量为8300余人,累计推送作品100余个,单篇最高点击量达23万+,总点击量超200万次。
二是院(系)层面特色鲜明。依托学院院系设置和专业特色优势,持续深化打造“多彩艺术”“数说信息”“健康轻工”“数智经管”“出彩机电”等7个“一系一品”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确保实现全校学生100%覆盖。
三是学生社团系统联动。组建成立学院新媒体联盟并出台章程,强化统筹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站、“青春轻院”大学生新媒体工作室等20余个学生社团新媒体平台建设,定期共同策划主题报道、开展主题活动,切实形成学院网络育人强大合力。
建强“微团队”,着力提升网络育人“战斗力”
一是建强工作队伍。围绕网建、网管、网监、网评等重点工作,统筹用好由宣传部、团委、学工处、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党员组成的新闻通讯员、网络评论员、网络舆情工作队等多个网络育人工作队伍,充分激发教职工生的网络育人功能。
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每年定期聘请有关媒体记者来校分享网络思政经验做法,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处置与媒介素养提升培训班、全省教育系统网络评论员专题培训班等,不断提升网络育人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三是强化激励保障。每年定期开展校园网络宣传优秀信息通讯员、优秀学生记者等评选工作,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唱响网络主旋律,传递网络正能量。
四是突出主体引领。深入开展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推进“院长来了”“职教筑梦圈”“自信职教”等7个校级网络育人工作室建设管理,切实发挥教师群体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接地气、有灵性、有黏力的网络新力量。
五是加强精准引导。持续管好用好校内11个网络“大V”,及时动态感知师生思想状况,使之成为反映师生心态的“晴雨表”,切实提高网络思政的精准度和靶向性。
优化“微品牌”,着力提升网络育人“引领力”
一是做强品牌活动。持续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等网络文化主题活动,积极培育打造学院特色网络文化活动品牌。
二是做优品牌栏目。重点策划和办好“理论宣传二人讲”“微党课”“时事热点”“工匠文化”“冠军故事”等8个网上特色专题专栏,推动形成一批导向鲜明、原创新颖、师生喜爱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
三是做精品牌作品。策划制作《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篇章》《我们都是追梦人》《出山》等一大批优秀网络育人精品并获学习强国平台等展播,平均阅读量超200万次。
整合“微资源”,着力提升网络育人“影响力”
一是深化校地合作。依托学院VR虚拟仿真网络育人实践实训基地,运用“智能实践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切实增强网络课程体感、观感和交互感。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开通学习通课程数量1285门、线上教学资源48000个,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联合有关媒体共同打造“贵州职教筑梦圈”融媒体宣介平台,定期开展平台搭建、活动策划、技术指导、定期授课、实习培训等深度合作。自2021年平台开通至今,“贵州职教筑梦圈”累计发布稿件1681篇,总阅读量超336万次。
三是深化校媒合作。持续深化国家级、省级主流网络媒体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扩大师生优秀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度、影响力。近五年来,学院思政育人工作累计先后在学习强国等国家级、省级主流网络媒体宣传报道780余次,学院网络育人好故事广为传唱。
下一步工作中,学院网络育人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坚持互联互通,持续推动校园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在深化建设“1平台+1网站+1微信+1抖音”等“四位一体”官方网络育人融媒体矩阵基础上,积极搭建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两个中心在理论研究、人才培训、机制建设、舆情研判、技术服务、资源整合、平台拓展和作品创作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功能,持续增强优质网络文化精品的产出和供给。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持续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和“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定期遴选和培育一批校级网络教育名师和“校园好网民”,针对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并及时主动发声,示范带动广大青年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唱响网络主旋律,传递网络正能量。
三是坚持同向同行,持续引导网络育人工作协同发展。联合党委教师工作部、科研与社会服务处等部门及时制定出台《学院深化网络文化成果认定评价实施方案》,着力推动将师生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统计、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惠才贤 袁馨 余独醒 刘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