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贵州电网科技创新人物故事-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贵州电网科技创新人物故事

2024-05-30 11:44:27  来源:贵州电网公司

  【人物一】

曾华荣:破“冰”前行“立潮头”

  曾华荣,南方电网公司一级领军技术专家,南方电网公司防冰减灾联合实验室主任、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总监兼高压设备技术研究中心总经理。他长期从事高电压技术工作,主要研究输变电在线监测及防冰减灾技术,携其科技项目“自主可控融冰操作关键技术研究”成为南方电网公司首批9个科技项目“挂帅”人之一。

  时间回到1991年,22岁的曾华荣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带着对电力事业的一腔热忱来到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原贵州电力试验院),从此与电力科研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攻题,知难而不退

  时间的分水岭是2008年,曾华荣目睹了解放军官兵、电建党员突击队、乡村干部奋斗在尚未消融的崇山峻岭中战冰雪的身影,触动很大,深刻认识到尽快解决防冰技术难题的迫切责任。

  在此之前,曾华荣是“西电东送”项目的调试骨干。在那场肆虐南方的冰灾之后,工作重心转向防冰减灾相关应用研究。

  “冰什么时候来?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可以融冰?能造成什么样的损害?什么时候会结束?……”回忆起那段经历,曾华荣说,冰灾来得太突然,当时经验少、基本没有参考资料,冰情又严重,工作开展非常艰难,一下子搞懵了!

  “当时最缺的是‘眼睛’和‘感知’,一双可以看得见冰情的眼睛和一套可以监控冰情变化的感知系统。”曾华荣动起了脑筋,说出自己的想法,由于当时没有对来冰的监测和预测,才使得冰来了我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选择了对输电线路进行抗冰加固、覆冰监测预警、预测预报、直流融冰装置等几个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攻关。”曾华荣、吴建蓉、杨涛、黄欢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技术人才聚集到防冰技术团队,开启了防冰技术第一步——“看得见”的攻关。

  说干就干,曾华荣团队开始他们的研究征程。他们以办公室为家,以实验室为战场,从收集资料、提交可研报告、批复、研究、调试、正式投运……一堆堆资料,一串串数据,在他们的脑海里“跳动”。

  作为项目的核心骨干,曾华荣白天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晚上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反复推敲和测算,确保技术攻关方向及原则不偏不移。

  “当时什么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是摸索着石头过河。”防冰技术团队成员吴建蓉回忆说,最开始还是很艰难的,大家都希望早日研发出来,团队坚持“白加黑”“五加二”的研究,反复讨论、无数次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现场基础测试、数值建模、模拟计算、调试测试,防冰技术团队最终研究的第一代防冰监测系统实现了“看得见”冰情。

  “就像打仗运筹帷幄需要的情报一样,监测系统这双‘眼睛’看到的就是我们需要的‘情报’。”曾华荣说,有了它提供的信息,我们才知道哪里有冰,哪里最严重。

  通过不断的应用和迭代,第二代带有防冰冻功能的监测预警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的进步。目前,覆冰监测预警装置已研发迭代了第三代,有摄像机、拉力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传感器的覆冰监测预警装置相当于给电网安上了“千里眼”,实现了实时了解输电线路覆冰情况。

  有了“情报”,怎么预判冰情的未来走势?凭着对电网事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钻研韧性,防冰技术团队在防冰技术领域不断开拓着自己的科研“天地”。一种新的技术——预测预报又一次在团队诞生。该技术是结合了气象和地理位置信息的预测预报系统,实现了“看得远”的功能。

  实现了“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如何把线上的冰融化?重庆大学教授蒋庆良说,覆冰是极其复杂的国际性难题。在2008年南方大面积冰灾后,我国开展了广泛研究,而直流融冰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决电网大面积冰冻灾害的方法。

  在2008年抗冰复电期间,南方电网公司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及时组织专家、学者汇聚贵阳专题研究,提出了分线融冰提高电网抗灾保障能力的举措。贵州电网公司迅速落实,曾华荣、马晓红、张迅等一批技术骨干主动参与研究,在直流融冰装置上开展融冰技术攻关。

  当时,500千伏线路的融冰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先例,无经验可借鉴。曾华荣和团队一起不停地在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上较真。历经艰苦攻坚,两套融冰装置样机试验成功,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直流融冰装置可以解决500千伏大线径线路融冰的难题,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曾华荣说,直流融冰装置将我们通常用的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给输电线路通上大电流,相当于给输电线路装上了“加热器”,可以将线路上的覆冰融化。

  解题,实用来证明

  “2011年的冰灾持续时间长达21天,灾害程度已接近30年一遇,但电网的受损程度大大降低,实现了‘不倒铁塔、县城不停电、不停重要用户’的‘三条底线’目标。”曾华荣自豪地说。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原本对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技充满憧憬,但最终在父母的影响下选择了电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从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反而很庆幸。”曾华荣说,能够参与到“西电东送”项目调试、亲历贵州电网防冰减灾技术从无到有、再到专精尖,非常骄傲和自豪。

  自从走上了电力科研之路,曾华荣便模糊了节假日和上下班的概念。无数个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的夜晚,那个亮着灯的实验室闪动着曾华荣和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

  曾华荣常说:“任何脱离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都毫无意义。”

  就是这种严谨和坚定的信念,曾华荣一直致力于防冰减灾技术的研究,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他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专业特长,解决了电网生产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和电网建设运行管理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目前,南方电网研制的世界首套大容量直流融冰装置,已经实现三代系列产品,共安装了160套,“第三代产品更加智能化,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覆冰监测装置已安装180余套并建成了网、省两级覆冰监测预警系统平台。

  “融冰技术的研究最早是在加拿大,但世界第一套直流融冰装置得到实际应用是在贵州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说,可控电流源融冰装置应成为新一代融冰装置的标准型式。

  “有了覆冰监测预警系统和直流融冰装置,成功应对了2011年、2014年和2019年的局部冰灾,守住了防冰工作‘三条底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华荣说。

  随着防冰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15年贵州电网公司成立防冰减灾重点实验室,2018年升级为南方电网重点实验室,2020年进一步升级为南方电网防冰减灾联合实验室。从2017年开始,曾华荣接过前辈赵立进的班,开始担任实验室负责人至今,实验室也取得来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尤其在电网防冰减灾技术研究方面成效显著,主持完成了十余项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获得国家能源局、贵州省、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实验室的建成,有效的预警南方电网五省区的防冰减灾工作,对‘西电东送’线路设计方案及现有线路改造方案起到了指导性意见。”与曾华荣并肩作战的战友马晓红说,联合实验室为南方电网公司防冰减灾、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数据,在“西电东送”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续题,当好他人梯

  “在防冰技术的历程上,还有许多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攻关。”曾华荣深知肩上的责任和重任,正在研究“超润滑输水材料、防冰涂料、自动除冰等新的防冰技术。

  科研是电网发展的命脉。创新,更需要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科研人才。作为南方电网的科研工作者,曾华荣说:“我有责任和义务为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当人梯,把知识倾囊相授。”

  这些年,曾华荣把积累的科研资料,包括脑子里的储存,都与大家“共享”。无论是谁,研究什么课题,借用哪些资料,他都有求必应;年轻科研人员遇到了科研难题,只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年轻人的研究论文,大到研究主题,小到标点符号,他都一字一句地推敲,一丝不苟地修改……

  “师父的很多方面都值得学习,他耐心指导和每次的分享都毫不保留地传授于我,虽然还在科研的路上,但他已经全面地培养我们,希望我们做好接棒人,追梦前行。”曾华荣的徒弟杨旗说。

  多年来,曾华荣通过师带徒,培养了杨旗、牛唯、刘君等多名科研技术人才,对徒弟们每次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问世,一个一个变成现实,得到广泛的应用时,他都由衷地欣慰和自豪。

  回首30余年,曾华荣从调试技术员,一个防冰抗冰“小白”成长为专业技术领头人。他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难而退缩。曾华荣说:“只有企业这个坚强的后盾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作为南方电网科研的代表,曾华荣始终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顾大局、爱科研、重实效,铭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用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诠释30余万南网人“辛苦我一人,点亮千万家”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传递“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品牌形象,他也因是南网人而自豪!

  科研没有终点,创新永在征途。在痴迷的电网防冰技术岗位上,面对电力科技奔涌的时代大潮,曾华荣一直在路上……(陈举 王燕)

  【人物二】

苏华英:“呼风唤雨”备水化能

  进入雨季,突然的暴雨来袭,打破了长夜的宁静。

  南方电网贵州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调与新能源办公室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东风至索风营区间流域突降暴雨,需要紧急调整运行方式。”电话那头语气急切。

  对苏华英来说,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根据气象情况,苏华英夤夜修改了水电运行方案。春季气候多变,风云难测,突发的天气情况总是会打乱调度的步伐。24小时手机待命也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水电是贵州电网第二大电源类型,也是全网装机占比最大的清洁能源。18年来,苏华英一直承担着贵州电网水电调度运行及管理工作,从无到有,建立了科学的水电调度体系,深挖每一方水的发电潜力,保障水电的可靠供应。连续多年,贵州电网水能资源利用率位居全国前列。

  “天机算尽” 用好每一滴水

  10分钟后,苏华英的电话再次响起,“当前东风水电厂离防洪限制水位已不足1米”。

  苏华英简单询问监测水情信息后,在脑海中不停闪现出全网三大主要梯级30座大中型水电站的流域、水库及机组等海量数据,生成一系列排列组合。她当即做出判断:“尽快降低东风弃水风险,立即安排洪家渡机组全停、引子渡单机运行,同时安排东风、索风营一条线满发。”

  水电调度工作复杂而繁琐,事关整个贵州电网的安全运行及电力的有序供应,为了能优化水电调度,用好每一滴水,和各方沟通也是苏华英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旦要牵涉到调度方案的调整,一方面要对接发电企业,另一方面要对接调度台,内部还需要和其他专业科室等进行沟通,另外还要和总调沟通,优化调配梯级水电站群上游水库和下游水库蓄放水方式。”苏华英每天要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曾经有一次因为电话过多,还导致了耳膜发炎。

  在同事王融融眼中,苏华英不仅工作细致,还是名副其实的“神算子”。“风雨难测,雨量天定,但是用好每一滴雨,发好每一度电却是可通过精准计算、科学调度实现的。”苏华英说,水电调度就是通过结合天气预报及流域产流、汇流特性,精细分析预测各区间流域来水,考虑电网安全约束、电力电量平衡、发/输/变电设备及水工建筑物检修、梯级上下游水力联系、流域通航、生态综合用水需求,建立优化调度模型,计算得出年、季、月、周、日、实时水电发电计划,以调度指令的形式下发至水电站实际执行。

  “我的工作比较特殊,整个贵州电网就只有我一个人处理水调工作,所以我的工作是没有人能帮忙审校的,方案一旦发出去,这些操作都是不可逆的。”工作18年来,苏华英拟定的调度方案已不知凡几,她凭着“算术”高超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一直保持零失误的操作。

  2006年苏华英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便选择了贵州电网调度中心。彼时,贵州水电调度方案都是靠手算,做XLS表格,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有时一份调度方案的计算就要花2至3天的时间,不仅计算量大,还有可能存在计算错误的风险。

  “机器计算准确率及计算效率肯定高于人脑计算。”作为贵州电网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水电调度专业人员,苏华英入职后,便琢磨如何建立科学的水电调度体系。

  2007年,她全程负责建一体化的水电调度业务支持系统,从设计系统,到公式计算,建模型,系统功能及数据校核,都自己亲力亲为。苏华英读研究生时,就曾独立承担过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的建设,相关经验为苏华英此次搭建水电调度系统打下了基础。她坦言,在建项目时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要建成、建好,彻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为电网水电调度核心业务提供技术支持,确保贵州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的可靠供应,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终于,通过一年的时间,贵州电网一体化水调自动化系统便建成投入使用了。目前,苏华英建设的水调系统顺应工作需要,经过几次迭代,一直在水调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多年的工作深入,苏华英在水电调度专业领域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它的实际应用方面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她曾在2013年、2019年两次获得全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一等奖。

  王融融介绍,苏老师“算得准”,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有“强迫症”,虽然自己写的调度预案已经烂熟于心,但她却还是会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用笔标注着预案里的要点,关键数据,反复推演。在水调系统升级改造的时候,她也会因为一个小细节和厂家讨论对接两三个小时。“系统的主界面展示需要调整。”苏华英提出了修改意见,王融融当时还不够理解为什么苏华英会这样要求,后来系统建成后,非专业人员,也能轻而易举的看懂界面、上手操作系统,王融融明白了苏华英考虑的前瞻性。

  “溯源穷流” 寻找科学调度的秘钥

  贵州作为我国“西电东送”主力省之一,加强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一直以来都是贵州打造“西电东送”水上能源基地的重点工作。其中,沙沱水电站作为“西电东送”第二批开工项目之一,是乌江流域梯级开发、贵州省境内最后一座大型水电站,主要以发电为主。

  为开展跨流域梯级水电优化调度,多年来苏华英一直对复杂的流域特性持续进行研究,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了省内30座大中型水电站。

  沙陀水电站刚建成,苏华英便不远千里驱车前往,调研流域地理、水文气象特性,了解水电站现场运行管理情况。“由于当时路不好走,我们开车花了近8个小时才到,沿路都是弯曲的山路,一路上吐了好几次。”苏华英介绍道。

  在苏华英看来,科学调度的基础是寻找降雨产生水流的科学规律,这是实现科学调度的秘钥。她说:“贵州境内有两大水系、90余条河流,流域面积很大,下雨也经常是没有规律的,而要做好水调工作,就要去找水文气象规律,要去计算这些雨能产生多少流量,可以给我们贡献多少电能,这个规律找得好,对我们发电调度的计划安排是有很大帮助的。”

  为了做好水电调度工作,在确保安全和不增加成本情况下,深挖水资源的发电利用潜能,连续多年实现节水增发电。仅近5年就实现了贵州电网节水增发电量133亿千瓦时。

  2023年,贵州电网面临流域来水特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转折性天气频发、煤电顶峰能力长期不足、电力供应形势持续紧张的困难。贵州电网科学的调度体系成了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又实现水电蓄能完成年度目标的“定海神针”。

  贵州电网联合有关部门,成立并高效运转水电运行专班,提前预警,精准调度,积极应对全省11次区域性暴雨。

  “气象卫星云图显示,绿地已被浓厚的白色所覆盖,马上降雨就要来临,立即做好蓄水准备。”苏华英虽然不是学气象的,但凭借多年的经验,以及对气象预报的研究,她不用等气象预报,便能看懂气象卫星云图,提前谋划蓄水工作,保障水电。

  苏华英在主汛期精准研判后期来水及电网供应形势,科学开展梯级水库汛末回蓄,优化梯级水能利用。

  在全年来水整体偏枯近三成的情况下,2023年1至12月流域水能利用率达100%,较南网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99%)提升1.0个百分点,共计节水增发电量16.86亿千瓦时,为贵州“绿色”调度、电力保供及公司降低购电成本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贵州水电装机容量已从是苏华英入职时的400多万千瓦,增长到1700多万千瓦。水电已经是贵州电网主要的电源类型,也是贵州占比最大的清洁能源。

  苏华英说,未来随着“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的调整,火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作为清洁能源的水电如何通过传统角色的重塑和改造,发挥流域水电基地巨大的梯级杠杆作用,克服天然径流的时空分布不均及丰枯季节变化,深入挖掘和提升灵活调节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下一步,苏华英将在大规模水风光储集中消纳协同优化与智慧调控、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方面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具有贵州特色的创新力量。(吴玉霞)

  【人物三】

王冕:深耕数字电网 挥洒青春汗水

  王冕,贵州电网公司三级领军技术专家,现任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生产技术支持中心副总经理,长期从事电力电子专业在电力系统应用、配电网自动化、电能质量治理等领域的工作。

  他是一位集合部门领导、科创博士和技术专家三大标签于一身的“斜杠青年”。入企第一年,他带领多个部门的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出“智能型综合配电箱”,有效解决了贵州电网配变三相不平衡问题;入企第五年,他转战了生产技术中心担任副总经理,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八载创新风霜,管理角色转换,他摘得了硕果,留下了佳话。而这段佳话,还要从2017年的春节说起……

  破除难题创佳绩,新硎初试露锋芒

  2017年春节,12398能源监管热线共接到15起来自贵州用电客户的投诉,居全国第一!在这15起客户投诉中,停电投诉占到11起,贵州织金地区最长停电时间甚至达到了20小时以上。

  刚刚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的王冕,在进入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工作之初,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对于刚入企的王冕来说,这些数据既陌生、又熟悉……

  “那段时间,这些数据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打转,连吃饭、睡觉都反复思考、不断琢磨。”王冕笑着说。这道“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成为了创新博士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

  “配电变压器是电网到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电网的高压电必须经过配电变压器降压后才能给用户使用,而‘三相’就像‘三个和尚’挑水一样,如果‘水太多(负载大)’和尚们都挑不动,或者是挑水不平衡,某个和尚挑得太多,那就大家都‘没水喝(停电)’,甚至会‘渴死(烧毁变压器)’。”

  发生春节停电事故后,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经过复杂的事故调查分析,最终将治理三相不平衡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公司的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院党委统筹部署,任命王冕博士为项目负责人,带领系统所、电测所、高压所、安生部相关人员组成跨专业研发团队……很快,王博士通过系统分析和数据调研发现,春节停电的罪魁祸首是配电变压器三相不平衡!

  “既然问题出在配电变压器,那我们就要掌握全省配电变压器的现有情况!”王冕博士带领团队火速出击,发现贵州电网大约有13万多台配电变压器分布在全省各地,其中只有很小比例的设备能够远程传输运行数据,而大部分设备都需要人工统计数据,而人工统计的速度很难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做到预判故障、及时响应。团队认识到,要更好更快解决电网到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所研发的设备要做到不仅能够全面监控、预判故障,提前安排调试,更要降低成本,节约费用。

  遗憾的是,现阶段并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参考,团队成员就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加班加点查看资料、翻阅文献,从画CAD设计箱体开始,逐步开展产品的部件融合工作。

  “没有做实验的粗电缆,就去市场上买,买来自己切割,拨开电缆拿出铜芯,压上接线器,再链接设备。”王冕回忆道:“这是我从‘象牙塔’出来之后第一次体会到‘知易行难’的道理吧,书本上很简单的几个小操作,在没有专业工具辅助的情况下,我们往往需要几小时才能完成。”为了开发合适的新产品,王冕博士辗转深圳、广州、浙江、西安、武汉、湖南多地,对当地厂家进行考察学习。历时几个月,从编写项目书、设计箱体、产品部分的选择到产品的初形,王冕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无误。

  自强不息,天道酬勤。同年6月,智能综合配电箱闪亮登场,被广泛运用到全省的各个地区,列入了贵州电网公司重点推广科技成果目录。2018年的春节,全省未发生一起配电烧损事故,12398的客户投诉量从去年的15降到0,三相不平衡治理成效显著。

  苟日新,日日新。智能型综合配电箱不断迭代更新,形成集成式、模块式、分布式三代产品,有效解决了配变三相不平衡和不平衡重过载的问题,2017-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合计应用639台,初步估计正常运行一年大约可以节省436万度电,综合成本降低约50.7%,可节约投资成本约为1616.67万元,应用前景广阔。

  守护生产担重任,心中有“数”展作为

  2021年,随着生产指挥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王冕博士转战贵州电网生产技术支持中心担任副总经理,分管配电网技术支持、科技创新、生产指挥平台建设等工作。

  “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加倍努力完成新的工作任务。”王冕博士这样说。同时,他也将这句话铭记在心,不断超越自己。

  王冕博士的团队承接了贵州电网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建设任务,全过程开展防冰管理、设备缺陷管理、工作票审查、配网故障停电管理等18项生产指挥中心业务运转工作,全程参与省地县三级生产指挥中心“12345”实体化运转体系策划,规划并建成16个生产指挥业务场景,发布业务指引22项,有力支撑了公司生产组织模式优化及数字化转型工作。

  “现有10条线路出现覆冰,覆冰比值最大已达0.8,主要分布在乌当地势较高处……”王冕指着指挥平台的屏幕说,现场模拟的生产指挥系统的防冰场景,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各种数据信息“一目了然”。用数字和代码筑成的数字化平台,就像是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生产技术的“驾驶指挥舱”,依托统一的电网模型,指挥中心建立了涵盖物理电网‘输、变、配、用’能量流各阶段、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贯通电网生产管理各层级的数字化系统和应用场景,通过它们就能掌握整个贵州电网的生产运行情况。

  王冕说:“在覆冰监测方面,依托覆冰监测系统、覆冰预警和人工收集地融除冰信息,我们将安装有摄像机、拉力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的覆冰监测安装在输电线路上,相当于给电网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实时、清晰地了解输电线路的覆冰情况。”

  依托生产指挥中心,贵州电网已实现了对冰雪凝冻灾害应急处置全过程的透明化、可视化监测,以及灾害过程的分析评价,就像一双双看不见的手,24小时不间断地为设备运维、电网调度、物资调拨、客户服务等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春节期间,贵州电网遭遇了当季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轮寒潮,生产指挥中心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利用覆冰预测、覆冰监测、配网停电信息等信息化系统和场景,实时监测灾情分布情况和严重程度,王冕和团队成员在春节假期7×24小时坚守在值班岗位上,为公司成功应对此次极端寒潮天气提供了实时的决策依据,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王冕博士来到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的第八年,寒窗苦读的积累,让他在从零开始的工作中也能沉着应对,事必躬亲的经历,让他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亦能不惧风浪,勇创佳绩。作为一名以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应用、配电网自动化、电能质量治理等领域为研究方向的电气工程博士,王冕将继续在核心专业领域深耕,为数字化电网建设挥洒青春汗水,作出无悔的青春贡献!

  科技创新奖励及个人荣誉

  近年来,王冕博士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及以上8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32项、软著3项,入选2020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贵州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荣获贵州电网公司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贵州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优胜奖、2018年金桥奖二等奖、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南方电网公司成果推广三等奖、2021年贵州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作为技术骨干承担课题20余项,其中包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2项、南方电网公司重点项目6项、贵州电网公司重点项目13项。(陈举 赵海翔)

[责任编辑:王雪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