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口江乡口江村的黑斑蛙养殖基地里,成群的、密密麻麻的黑斑蛙在田间里欢快地跳跃着,动听的“呱呱”声不绝于耳,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一个蛙的世界,田间地头,焕发着无限生机。
“2024年1月,在口江乡乡村两级的支持下,盘活了村里70亩低效农田,投入30多万元建养殖基地,发展了‘稻+蛙’生态立体农业。”口江乡回乡创业青年吴珍东介绍道。
“我通过前期的考察,发现老家口江乡的土壤、水质非常适合‘稻蛙共生’模式,于是就到湖南、湖北等地请教有经验的养蛙专家,并通过视频学习技术,在做足市场调研分析后,便开始筹集资金、购买蛙苗、修建设施……今年是第一次尝试,一只青蛙成本几毛钱,单体经济低,若是养得好,回报也很高的。”吴珍东对养蛙信心满满。
“在当地,黑斑蛙一年只能养殖一茬,每年3月下旬投放蝌蚪,10月上旬成蛙上市,青蛙的生长对环境有严格要求,其饲料由‘乳酸菌+红糖’”发酵而成,上方设置天网防止鸟类袭击,四周围网防止成蛙逃逸,同时还需要做好通风、遮阴、水位控制等措施。”谈起养蛙,吴珍东如数家珍。
据吴珍东介绍,他现建有蛙池130个,预计最低可实现亩产黑斑蛙1800斤、亩产稻谷250斤,按每斤蛙平均售价15元算,70亩养蛙基地每年蛙的产值可达189万元,除去人工、饲料等成本,纯收益最低在120万元左右。
“我们在这里干活,离家近,很方便,每天除草、喂饲料、管理水,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口江乡口江村村民吴珍雄对眼前的这份工作很满意。
“吴珍东回乡发展产业积极性高,为帮助村里的‘能人’创业,我们村帮他协调解决黑斑蛙养殖基地问题,现在养蛙基地带动了周边10多位村民就业,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口江乡口江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必赟介绍道。
“近年来,口江乡立足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系统谋划,通过规范引导、政策支持、技能培训等形式,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生态种养模式,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打造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的高效农业综合体。”口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龙春泉说。(欧柳艳 姚进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