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力量”-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乡村振兴“青力量”

2024-07-05 15:26:12  来源: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

  雨后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沉寂了一夜的乡村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满眼都是苍翠之景。盛夏农忙,勤劳的人们奔走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水城区广袤乡村大地上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

刘兴龙正在烟地除草。

  “老烟农”进阶成“新农人”

  盛夏时分,在绿油油的烟叶丛中,烟农刘兴龙正在劳作。

  今年37岁的刘兴龙是水城区阿戛镇箐口村人,已有17年的种烟经历,是名副其实的“老烟农”。

  “我只有初中文化,文化低工作不好找,打工工资也不稳定。我老爹就是一名老烟农,靠种烟把我们拉扯大。我留在家种烟也算是承了父业。”说起自己的种烟经历,刘兴龙打开了话匣子。

  为了提升种植技术,刘兴龙积极参加烟草公司组织的培训,还常常向烟叶技术员请教。他不仅好学,还勇于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技术。

  “现在种烤烟和以前可大不相同了,要用新机器、新技术,既节约劳动时间和人工成本,还能提升烟叶品质。覆膜机、培土机我都会操作使用,烘烤曲线设置、温湿度控制我也都懂,绿肥保土、蠋蝽治虫这些也算我的强项。现在,我老爹有不懂的还要问我呢!”刘兴龙自豪地说。

  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种植、绿色化生产,新技术、新理念让刘兴龙从“老烟农”变成了“新农人”,也成了当地烟农眼中的“土专家”。

  由于烤烟种得好、技术掌握牢,烟草公司举办烟叶种植技术培训,经常邀请刘兴龙上台交流。对此,刘兴龙毫不藏私,乐于与大家分享、讨论。

  “我的经验如果别人用了有效果,我很高兴。而且跟大家交流我也学到很多知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刘兴龙说。

  除了种植烤烟,刘兴龙还养了40多头猪,走上了种养殖相结合的增收道路。

  “烤烟种植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收入稳定又能顾家。去年,我种烟纯收入16万余元。每年养猪还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刘兴龙笑着说。

沈涛(右一)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政策。

  大学生返乡促发展

  “有事就找沈书记!”在水城区阿戛镇齐心村,这是村民们的共识。

  他们口中的沈书记是齐心村党支部书记沈涛。

  “2011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外打拼了7年。在外面,家里老人没照顾到,总感觉没有归属感,我就回村了。”沈涛说。

  2018年,29岁的沈涛回到了家乡齐心村,开始种植烤烟。也是这一年,他参加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纪检委员,成为了一名村干部。

  农村要发展,产业少不了。在沈涛看来,只有产业稳定、收入稳定才能让更多人留在家乡、建设家乡。

  作为烟农,他常常与大家一起交流种植技术;作为村干部,他大力推动村里各项产业发展。

  “烤烟产业是齐心村的支柱产业,种植烤烟不仅收入有保障,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增收,每年我们村仅务工收入就接近300万元。近些年来,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我们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沈涛说。

  不仅要发展产业,更要心系群众。沈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地记录着齐心村村民情况。他常说:“既然当村干部,那就要对得起信任我的乡亲们。”

  41岁的李老三是齐心村龙华组的村民。2023年3月,李老三仅9个月大的孩子突发重病。获悉此事后,沈涛立刻赶往李老三家探望,并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紧急商讨,制定帮扶方案。

  沈涛积极与民政部门沟通,成功为李老三家申请到临时救助金,缓解燃眉之急,并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落实帮扶措施。

  “那段时间,沈书记常常来关心探望我们,还主动联系村里的农业合作社,为家里人安排合适的工作,让我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他的帮助,我真不敢想日子会变成什么样。”李老三说。

  此外,沈涛还积极动员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同时,带动20余人务工就业增收10万余元。

  2021年,齐心村村两委换届选举,沈涛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这是齐心村村民对他的肯定。

  “现在,村两委成员有9个人,平均年龄32岁,‘90后’有6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齐心村会越来越好。”谈到未来,沈涛目光坚定、话语铿锵有力。

易凯观察蠋蝽若虫饲养情况。

  “95后”扎根乡村“养虫虫”

  坐落在齐心村的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生物防治中心,被当地人称为“虫虫养殖基地”,易凯就是那个“养虫的人”。

  2021年,易凯通过招聘考试成为水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盐井烟叶工作站的一名烟叶生产技术员。适应工作环境没多久,他就迎来了新的挑战。

  “2022年1月,我接到工作任务,负责齐心生物防治中心相关工作,开展蚜茧蜂和蠋蝽繁育。说实话,当时心里没底,不了解相关知识,怕工作做不好。但我想,既然别人能做好,那我也一定能做好。”易凯说。

  就这样,齐心村成了易凯的主要工作地点。

  到了生物防治中心,白天,易凯像个“小尾巴”一样,紧紧跟着带他的师傅,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仔细记录注意事项,晚上利用休息时间,上网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补充业务知识。

  他不放过每一次“充电”的机会,积极参加业务培训,珍惜每一次交流学习。

  生物防治中心是蚜茧蜂和蠋蝽的繁育基地,每年向全市烟区供应蚜茧蜂和蠋蝽。了解了中心的定位,易凯自觉责任重大。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干中提升能力,两年来易凯的进步有目共睹。在与蠋蝽、蚜茧蜂等相伴的日子,易凯对绿色防控产生了极大兴趣,不仅大力向烟农普及绿色防控知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还认真开展科技项目研究。

  “别小看这些虫子,烟蚜茧蜂可以防控烟蚜,蠋蝽也被誉为‘昆虫中的斗士’,是专门吃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的。以虫治虫,不仅能有效保障烟叶品质安全,也能保护环境,让乡村更美丽,还能应用于玉米等其他农作物的害虫防治,一举多得。”易凯笑着说。

  中心聘请了4位村民做日常管理工作,易凯与他们打成一片,俨然已经成了“村里人”。

  不同的身份,相同的追求。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们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展现出青年人的“向上力量”,阔步前行。(濮珍兰)

[责任编辑: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