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监测,6月27日8时至6月28日8时,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洛龙镇局部降大暴雨,桐梓、黔西、德江等4个县(市)降暴雨。最大降雨发生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洛龙镇大塘村,降雨量106.0毫米。精准的水文信息测报,除了依靠人工测验,还有哪些水文现代化手段应用其中?
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近年来聚焦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建设,推进监测自动、精准高效的现代化水文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数字赋能、智慧应用的现代化水文数智体系建设,推进系统完备、规范标准的现代化水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响应及时、支撑有力的现代化水文服务体系建设,以“五大体系”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水文服务防汛抗旱能力、服务水资源管理能力、服务水生态治理修复能力,持续发挥好水文的“耳目”“尖兵”作用。
布控点位 重点监控预警
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水文监测站点2716处。省内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大江大河基本实现全覆盖,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覆盖率从87%提高到90%。
全省超1万处雨量站、水文水位站、视频监测站全部接入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对1.8万余个重点防洪城市、防洪乡镇、水库水电站、山洪危险区等进行重点监控预警,有力扩大了水文站网监测范围。
“今年的雨比较大,但是整体来看,人身财产安全损失较小,无人员伤亡。在这场防汛硬仗中,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贵州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文水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怡表示,通过数字化赋能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指挥调度系统,取得明显成效。
“数智”发力 为水安全保驾护航
打开贵州清水江干流数字孪生平台,随着鼠标轻点,清水江干流流量、水深等水文数据,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数字孪生平台可以实时监测水域情况,清晰地展示流域水文的现状、异常和趋势,就像人到了现场一样。”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职工张承凤介绍,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是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有效手段。
2021年,贵州开展数字孪生贵州清水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成为全国河湖映射试点四个省份之一,并依托该项目搭建了模型平台、知识平台等,取得了较好的河湖映射“贵州经验”。开展智能一体RTU(远程终端单元)研发工作,构建全省水利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统一规约及细则,实现从前端到后端的无缝衔接,解决了测站的感知设备统一纳管和运行维护。
放眼整个贵州省,防汛任务的重要站点已补充完善卫星和供电应急保障措施,巡测基地配备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应急设备,水文应急测报支撑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形成全自动化监测站网与先进应急机动队伍互为补充的现代化测报体系。
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320处水文站实现流量自动监测的数量从2020年的185处提高到219处;国家基本水文站实现流量自动监测数量从18处提高到54处。全省9个市(州)水文巡测基地建设实现全覆盖,水文站巡测比例从83%提升到91%。
围绕“水文一张图、数据一个源、应用一平台”的目标,当前贵州已基本建成省水文数据中心,通过统一的数据运维平台实现对全省雨量、水位、蒸发、水温、水质等自动监测数据及设备工况等的统一运行维护;建设了省到市(州)、到水文站点的视频通信网络体系和5G通信应急体系,与中国铁塔集团合作,试点建设了数十座水库的高位视频应用,结合最新的全景摄像技术,实现了水文站大场景、虚实场景的融合应用。
强化管理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赤水水文站是长江流域上游赤水河干流出口控制站,属国家重要水文站、重要报汛站及省界断面,承担赤水河的水文监测、水情预报等工作,可以说是赤水河的水文资料库。
走进赤水水文站,温湿度自动监测仪、水面遥测蒸发器、翻斗式自记雨量计等多种自动化监测设备映入眼帘,办公楼墙面上展示有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全自动水文缆道等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这些设备是实现监测自动化的重要基础。
结合“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前期工作,贵州省制定切合实际的,满足各市(州)需要的标准化建设典型设计和图集,按照水文监测技术装备配置指导意见要求,实现测站“站容站貌美观化、设施设备标准化”的目标。
结合数字化水文站建设,贵州制定统一规范的测站管理制度、测报流程、运行维护手册等并实现数字化呈现和数字化管理。积极推进各市州开发档案管理、备品备件以及物资管理功能平台,加快推进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
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贵州水文系统汛期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监视江河雨水情、库情和灾情的发展变化,截至目前,已成功应对今年9轮强降雨天气过程,服务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的能力水平持续提高。(刘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