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高新区税务局组织业务骨干到企业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辅导。杨宏 摄
七月艳阳似火,热浪扑面。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万屯镇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年产14万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制造基地项目(一期)点火仪式现场,窑炉内的熊熊火焰和厂房内外热烈的掌声交相呼应。该项目采用的绿色物理回收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球唯一产业化的正负极材料物理法回收利用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年营业收入可实现24亿元以上,带动当地就业1200余人。
成立于2022年的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隶属深圳鑫茂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回收再利用的高科技企业,贵州项目也是深圳鑫茂在国内落地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凭借其快人一步的研发优势,仅用两年时间就成功入选了2024年贵州省首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其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23年实现产能2万吨,产值6亿元,预计今年能实现产能3万吨,产值9亿元。
“去年,我们申报了11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以来,公司研发的‘报废锂电池极片与隔膜分选装置’‘磷酸铁锂材料的快速干燥与冷却系统’等多项技术获专利授权。”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袁海中介绍道。基于“资源循环、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下,企业不仅生产新材料,还回收旧材料。不仅如此,企业通过其最核心的物理法修复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报废磷酸铁锂电池的高效回收,大幅减少污染排放。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研发,企业能够立稳、行远乃至成为行业佼佼者的最大优势是舍得在研发上投入,最大底气是不断加码的各项好政策和持续向好的营商环境。”企业财务负责人何凤英坦言。“这几年我们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3.5%。企业成立以来,享受到了560.75万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78.9万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95.5万元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这些‘真金白银’让我们的研发之路少了后顾之忧,促进新材料产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税费红利不仅从总量上降低了企业税负,也激励着更多企业将资金用于研发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在国家级绿色工厂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生产设备正在不停运行,通过独有的三次烧结工艺,所生产出的黑色粉末将成为每吨价值30多万元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并销往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从籍籍无名到领军企业,企业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有力支持。”公司总工程师梅铭感叹道。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强链、补链、延链,现已成为宁德时代、力神、孚能等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稳定供应商,并已申请锂电池正极材料专利31个,获得授权7个,共建有正极材料生产线19条,带动就业1300余人。“近三年来,企业享受了1.59亿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和1.93亿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十分受益,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搞科研,保证发展后劲。不仅如此,企业在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重点群体、安置残疾人员方面累计享受了327.03万元的税收减免,持续性的、方方面面的税收减免让我们企业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不但在落实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上下功夫,黔西南州各级税务部门还在企业研发投入、稳定产出到市场成熟的长周期内提供“扶上马再送一程”的贴心扶持,不断优化升级税费服务,成立“专”家团,开展“精”辅导,实行“特”事办,凝聚“新”合力,为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
税惠添力,向“新”提质。如今,一批批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方面的企业纷纷落户黔西南,全州正极材料产能6万吨(含2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回收产能)、负极材料产能12万吨,形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及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向上向好态势。
黔西南州税务局局长胡小海表示,将继续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服务举措,以政策效能和服务效能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注入更多“税力量”。(韦涵 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