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镇位于威宁县西部,距县城118公里,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379米,东与秀水镇、黑石镇隔卜多河相隔,南与岔河镇接壤,西与云南会泽县矿山镇、火红乡隔牛栏江相望,北与斗古乡以耐书河为界,有“威宁小西藏、海拉半岛”之称。在这个临江泮河的地方却得不到雨露的恩泽,面积不大的海拉镇境内山高谷深,地形极其险峻,地块零落分散、石漠化严重、坡耕地居多,干旱更是常态……之前的海拉叫“大鸦”,据说改名是因为长期干旱缺水,海拉是彝语译音,意为深水塘,海拉这个名字饱含了这里村民对水的渴望。
海拉一隅。(赵泽坤 摄)
守护着致富希望的“大丫”
陡峭的山峦深沟壁垒,石漠化坡地破碎支离,耕作土地悬挂在山腰,在这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村民靠传统方式种植低效作物,温饱难继,一直是威宁县最穷的乡镇之一。2004年烤烟作为威宁县支柱产业来到了海拉,成为当地致富的希望。
艰苦的烤烟生产条件令人生畏,然而有一个人陪着烟叶来到这里,一守就是20年,他就是秀水烟叶工作站海拉收购线点长赵泽坤。由于在海拉烟叶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方面成绩突出,他两度荣获“毕节市烟草公司先进工作者”,三度荣获“海拉乡先进工作者”。赵泽坤说:“刚来的时候最难的不是条件艰苦,而是这里烟农对种烟的不了解不支持。但是看到这里的村民的贫苦我就下定决心不做不休,要带着大家种好烟,卖好价,摆脱穷日子,过上好日子。”
因为对种植烟叶的陌生,对技术的不了解,加之生产资金不足,缺乏种植经验,很多烟农种植积极性不高。赵泽坤挨家挨户跑,一步一步教,田间地头干,默默守护着海拉烟叶产业致富的希望,海拉的百余户烟农,从零零散散的一户烟农种几亩烟,户均收入1万元左右,到2023年户均种植18余亩,收入8万元左右,赵泽坤以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每年都能保质保量完成烟叶生产收购任务,经年累月的付出让海拉烟农致富的希望变成了现实,赵泽坤也收获了一个外号叫“大丫”。
“大丫,我家这两天要编烟了,你过来给我看哈。”
“大丫,明天陪我克拉点大米回家。”
“大丫,快来帮我研究哈买哪款车。”
烟农们大都戏称他叫“赵大丫”,问起来源,烟农们说他这二十年一直在这山沟沟里呆着,除了种烟他要管,其他大物小事,不管是从盖房子还是送孩子,只要是他能帮忙的他的乐此不疲,时间长了他和自己家人没什么区别了,他就是大家离不开的“丫头袜子”。
和烟农相谈甚欢的赵泽坤(右一)。(宋涛 摄)
烟农谢文成说:“大丫太好了,我家住的离马路远,我脚也不好,前年最后200多公斤烟叶我家两口子背了三天才全部背到了马路边,临时又找不到车我就在路边守了一夜。眼看要下雨,我就直接找大丫了,分分钟他就帮我找了拖拉机还把600块运费也出了,不然这5千多块钱的烟叶就打水漂了。”
“我们这里每年栽烟天气干旱都老火很,去年好几个月没得一滴雨,他带着人到处找水源、找拖拉机,自己花了1500块钱拉水供我们移栽用,都不用我们操心。”
“买物资钱不够了,他还帮我们协调银行给我们提供贷款。”
“平时我们家里遇到点事情拿不出钱周转都找他,他二话不说就借我们。直接和自己家亲兄弟没区别了,没得哪个不夸他好。”旁边的烟农你一言我一语地说。
传递技术助增收的“大丫”
近年来烟草行业聚焦提质增效,突出提升烟叶质量品质,扎实推进各项关键技术措施,持续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促进烟农降本增收。
关键技术落实成为烟叶生产的重要环节,赵泽坤说:“技术落实的最大难点在于获得烟农的信任,只有他们真正相信了你讲的技术的好处,才会按技术要求做。只有掰开了揉碎了讲给烟农听,一步一步做给烟农看,领着烟农扎扎实实干,让烟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才会有好的技术指导效果。”
赵泽坤(左一)现场指导烟农编烟。(陈伟 摄)
花果村烟农沈成维是海拉的种植大户榜首,也是技术能手。从2015年种8亩烟到今年种48亩烟,沈成维告诉我们:“烤烟属于订单农业,不愁卖,相对效益比较高,又有技术人员宣传政策和指导,我从一开始就很有信心种好烤烟。
说起技术落实沈成维也有过一些不解,“记得以前大丫来教我拉起尺子量好距离定点打窝我不理解,我认为凭感觉打窝就行了,拉尺子太麻烦了。大丫是打电话、发消息、下烟地,带着尺子拉着我一块接一块烟地定点,还一直讲定点打窝烟叶长起来通风透光好,长势均匀,烟叶质量更好收入会更高。耐不住大丫热情我也就配合干了,心里面还是有点怀疑,感觉作用不大。直到看到烟地里面烟一天天长大,整整齐齐,确实和原来一些大一些小的情况不一样了,我就理解了。”
沈成维(左一)认真学习烟叶分拣。(宋涛 摄)
从育苗、施肥、移栽到田间管理、绿色防控、采收烘烤,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标准赵泽坤都会全程指导,烟农群里面讲解答疑,现场会、烟田里示范指导,竭尽所能让烟农听得懂、学得会、做得成。沈成维每一项技术都学的认真,问得勤快,带头落实,现在已经熟悉各种技术流程,成为了烟农的技术指导,赵泽坤抽不开身的时候都邀请他为其他烟农进行服务指导。
赵泽坤指导烘烤出的烟叶。(唐业 摄)
沈成维尝到技术提质增收的“甜果”,靠着烤烟种植先富了起来,在2016年底盖了新房子,2018年买了一辆车,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高兴的告诉我们:“但凡有新技术,我都会第一个支持;只要还收烟,我就会一直种下去。”
赵泽坤指导烘烤出的烟叶。(卯丹 摄)
助力脱贫促振兴的“大丫”
在走访红光村烟农杨玉华时,他介绍着自己脱贫的经历:“我和媳妇都是残疾人,我媳妇双腿发育不良完全站不起来,走路就靠两个小凳子慢慢挪。我是小儿麻痹症,手脚都不太好,做活路不方便。还要养三个娃娃,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一个像样的凳子都没得。”
“早些年我身体还行,娃娃也能帮点忙,全家就靠种六七亩烟来维持生活。大丫他们一直对我特殊照顾,他和同事们经常轮流来我家帮忙,得空的时候还帮我盖膜、补苗、分烟……每次去卖烟都让我优先。条件老火时候大丫连物资款都帮我付了。2012年大丫开始帮扶我家,每次来家里都会给我们200元的慰问金。我家也享受到了国家脱贫攻坚的好处,19年政府补贴资金,加上我卖烟收入,我家盖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在2020年脱了贫,在日子越过越好。”
2020年海拉镇共有170户烟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8户,全部通过种烟实现了脱贫。今年种烟的102户烟农家家盖新房、住新楼、开小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昔年贫困的海拉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条条柏油马路在山间纵横交贯,一个个村庄产业发展繁荣兴盛,一根根自来水管通家入户,烤烟、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遍地开花”,海拉镇正乘着新时代发展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灿烂的明天。(宋涛 彭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