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是草也是宝,就看能不能用好。随着各地方行业领域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普通秸秆“变废为宝”,小秸秆成为绿色增收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工人忙碌在生产线上,将秸秆加工成饲料。(邹小朋 摄)
“轰隆……轰隆……”在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秸秆加工坊里,粉碎机、包装机、打包机、揉丝铡草机等先进设备形成了完整的综合配套设施。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正和工人们一起在生产线上忙着,一包包玉米秸秆做成的饲料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郑培坤正在查看设备加工饲料情况。(邹小朋 摄)
“地里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等,现在它们经过我们进行粉碎、揉丝、发酵、混菌搅拌、装袋密封等工序后,都可以转化为适合畜禽喂养的饲料,营养价值还高,畜禽吃了不但上膘,还不容易得病。”郑培坤说。
用秸秆加工成的饲料。(邹小朋 摄)
塔山村现有耕地面积5128亩,大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等为主,每年收获后都会留下大量秸秆,虽然可以直接用作养牛饲料使用,但是因为占地方、不方便存放等原因,所以产生的大部分秸秆农户都无法进行二次利用,只能堆放在房前屋后或丢弃在田间地头,对消防安全和农村人居环境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郑培坤正和工人一起将用秸秆加工成的饲料打包。(邹小朋 摄)
“以前大家不方便存放的玉米秸秆都是用作柴火烧掉。没想到现在都可以卖秸秆获得额外收入。”前来加工玉米秸秆的养殖户杨静边卸秸秆边笑着说。“更没想到的是,我只要出一点加工费,就可以用这些废弃秸秆在家门口获得牛饲料。”
杨静是该村养殖户之一,养牛已有七八年,今年也养了有20多头牛,以往每年因为养殖用的草料用完之后,都需要和大家一样向外地买饲料来喂养,但现在加工坊的建成,也可以让他低成本获得和存放更多的饲料。
待加工的干秸秆。(邹小朋 摄)
“我们收购原材料,空玉米秸秆价格是200元每吨,全株秸秆是400元每吨,只是玉米棒子是800元每吨,需求量也大,只要拉来售卖我们都收,附近养殖户自己拉秸秆到这里来我们也可以帮忙加工。”郑培坤说。
塔山村的秸秆加工坊建于2023年9月,占地约3000平方米,总投资210万元,今年7月正式投产,有两条加工线,预计年加工秸秆6000余吨。
“我们塔山村主要以生猪和肉牛养殖等产业为主,村里的两个养殖场每月就要400余吨全价饲料,一年要5000余吨。”郑培坤介绍。“以前我们都是从广西、湖南等地购买饲料,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远距离运输成本也高,现在自己加工饲料,每吨大概能节省100到300元。”
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肉牛养殖基地,母牛在进食。(吴念 摄)
目前,塔山村有家庭农场37个,年出栏生猪2.5万头,肉牛存栏1200余头,年均产值7000余万元,带动了450余户1700余名群众增收。
一根秸秆两头甜,“秸”尽所能,吃“秆”榨净。玉米秸秆加工坊的建成投产,秸秆的饲料化应用将秸秆变废为宝,也为周边乡镇、村屯的农作物秸秆找到了出路,如今在岑巩这片土地上,秸秆不再是废弃之物,而是生猪、肉牛美味佳肴,既为养殖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一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绿色生态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正向前铺展。(邹小朋 黄燕 陈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