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地,茶香遵义。遵义是老茶区,唐陆羽《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现今遵义主产茶区均分布在古思州、播州、夷州范围内。宋代大文豪黄庭坚在《阮郎归》中说:“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都濡春味长”,都濡即务川自治县县城。清《贵州通志》记载,湄潭眉尖茶和务川高树茶均为贡茶,现湄潭、务川、道真、习水、桐梓等县境内均有大量100年以上的老茶树分布。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设立中央实验茶场,从事茶叶生产与研究。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七年,与中央实验茶场强强联合,创立贵州省立实用学校,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办《湄江吟社》,丰富遵义茶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成立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科研成果斐然。进入新世纪以来,遵义茶产业逐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综合规模稳居贵州省第一、全国前列。
遵义全境14个县(市、区)均产茶,涉茶人口100万。现有茶园200万亩,产量15.98万吨,产值172亿元。全市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的丘陵和山地缓坡地带,与森林共生,土壤富含锌、硒、锶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地处北纬27度世界茶叶生产黄金线上的遵义,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遵义茶“鲜、香、浓、醇”的品质特征。
近年来,遵义市重点打造了“遵义红”“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余庆苦丁茶”“道真硒锶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目前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同时还有较大规模的黑茶、乌龙茶、苦丁茶、碾茶、白茶等产品,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有茶多酚及其饮品、茶饮料、茶面条、茶叶籽油、茶树花、红茶酒等。
据统计,全市现有茶叶经营主体24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31家,年加工能力在20万吨以上。湄潭、凤冈、正安、余庆、道真、务川、绥阳是省级茶叶主产县,湄潭、凤冈、正县是国家级农产品(茶叶)出口安全示范区、全国重点产茶县域,其中湄潭县已连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域榜首,是贵州茶产业博览会的举办地。
遵义先后被授子“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茶叶出口最具竞争力产区”“圣地茶都”等称号,被海关总署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遵义绿茶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在珠海、遵义两地共同的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遵义市新茶饮产业正在稳步壮大。目前遵义市已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新茶饮原料供应链企业2家、饮料生产企业3家、袋泡茶生产企业1家、包装企业1家、本土品牌2个、毛茶生产企业近50家、奶制品供应企业1家,其他原料生产企业2家。新茶饮开启新赛道共识全面形成,新茶饮产业在毛茶生产、精制拼配、包装配套、饮料生产、品牌打造、门店建设链条不断完善。
遵义地处北纬27°黄金产茶带,土壤富含锌、硒、锶等有益微量元素,“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地理和生态条件,使得遵义茶微量元素丰富、内含物质高,理化指标总体表现“水浸出物高、氨酚比高、氨基酸含量高”的“三高”优势,符合当前新茶饮“香高、味浓”的产品需求,是新茶饮的理想原料。
一是遵义绿茶“鲜、香、浓、醇”。遵义茶氨基酸含量普遍较高,绿茶氨基酸平均含量在4%以上,具有很好的鲜爽度。遵义山高雾重、植被丰富,使得茶叶持嫩性好,香气成分丰富、香高悠长。所产绿茶水浸出物平均含量在40%以上,氨/酚比约为0.29,形成了遵义绿茶滋味浓度强而不涩的特点,特别符合新茶饮中高山绿茶的要求。目前全市绿茶加工能力在10万吨以上。
二是遵义红茶“香高、汤红、味醇”。遵义200万亩茶园中,黔湄601、金牡丹、金观音等适制高品质红茶的品种占比高,这些品种制作红茶具有氨基酸含量高、氨/酚比高的优势,所制红茶具有鲜香高扬、醇不涩的高原红茶品质。目前全市红茶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
这些年来,遵义市严守茶叶质量安全底线,坚持“宁要草不要草甘麟”,茶园禁限用农药达到156种。用最严格的管理,最严格的抽检,以建设欧标茶园为引领,确保遵义干净茶、放心茶的生产环境,符合现在新茶饮品牌向安全健康以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庞飞 聂勋 周雪舟 湄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