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乌当区滨河苑小区内,一间由自住房阳台改造而成的小店,顾客络绎不绝。54岁的罗桂芝是小店的老板,她总是穿着那件干净整洁的红格子围裙,手法熟练轻柔地为每一位顾客打包着豆腐。
其实,在卖豆腐之前,罗桂芝靠亲戚的帮扶,在这里经营着一个普通的烟酒店。
“我是从黔东南嫁到贵阳的,没啥文化,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索性跟着老公在这里开了个烟酒店,生活虽不算富足,但还算稳定。”罗桂芝说。而丈夫的意外离世,给罗桂芝和孩子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每个月固定有开销,日子还得继续,店内的每一件商品,都成了她和孩子生活的希望。
不巧的是,周边道路和小区进行施工改造,加之一桥之隔的集贸市场建成和启用,途经小店的人越来越少,罗桂芝的生活越发艰难。于是,罗桂芝尝试着在学校门口卖过糯米饭,在夜晚的街头摆过摊。这样艰辛的日子,她坚持了半年。
2017年,她在自己的厨房里摆上了制作豆腐的工具,尝试做家乡的豆腐。从此,小小的烟酒店被豆子、生活用品、做豆腐的工具、商品等堆得满满当当,只剩下足够2-3人驻足的空间。
“做豆腐的手艺是我自己学的,刚开始时,我用的豆浆机来打豆子,用汤锅来点豆腐,没有参照任何配方,也没有任何添加剂,用的是家乡的酸汤来点豆腐,全手工制作,豆腐香、豆汤甜。”说到这,罗桂芝显得特别自豪。她花费了半年的时间,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才做出了口感细腻、味道鲜美的豆腐。
罗桂芝每天都要精心挑选黄豆,仔细地清洗、浸泡,保证黄豆浸泡够12个小时。煮豆浆时,需要小火慢炖,她每隔10几分钟必须来回搅动,防止糊锅。点卤的时候,她的动作沉稳而熟练,豆腐成型后,她又小心地将它们切块、装盒。为了确保豆腐的新鲜与品质,每天凌晨3点,当邻居们还熟睡中时,她便起床开始磨豆浆、煮豆浆、点豆腐。早上9点左右,新鲜的豆腐已经上市了。其余时间,她也总是在店里忙碌,晚上很晚才入睡,这样的日子,她一做就是7年。
“她家豆腐吃了是回甜的,比菜市场的贵点,我还是喜欢到这里来买,我有个老邻居,现在已经搬家了,还会大老远跑来买她家豆腐。”一位老顾客说。
周边的居民是罗桂芝小店的常客。尽管小店的对面就是菜市场,但许多人仍然愿意到她的店里消费。由于坚持全手工制作和优质原料,罗桂枝的豆腐价格比其他家贵一些,但这并不影响她的生意。除了豆腐,她还自制了糍粑、豆包、豆腐乳、糟辣椒等小菜,这些小菜不仅丰富了小店的商品种类,也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前来购买。
“豆腐我都能做出来,只要有时间,家乡的酸菜、糍粑、糟辣椒我也可以做,只要顾客感兴趣,我都可以尝试。”罗桂芝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兴起,罗桂芝也在周围居民的帮助下,抓住了电商的机会,学习电商平台的操作。她利用美团买菜等电商渠道,将商品送到社区居民手中,既服务了社区,也拓宽了销售渠道。
每天,罗桂芝都会在这间紧凑的店里忙碌,她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向着阳光伸展。于她而言,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只要不停下脚步,总能品尝到生活美好的滋味。(付华 蒋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