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军团——1930年7月7日,由湘鄂西地区的红四军和红六军合编而成,总指挥贺龙,政委周逸群。红六军团——1933年8月12日,由湘赣地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合编而成。1934年,任弼时、萧克、王震三人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王震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1936年2月27日,红二军团、红六军团撤离毕节后,兵分两路向乌蒙山区域转移。3月22日,两军团在云南来岳铺会师。会师后,红军兵员充实、士气旺盛,而盘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敌军统治力量薄弱,经军团领导人冷静分析,发现此时各方面条件都有利于红军在盘县(编者注:今盘州)一带立足,于是制订了关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盘县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计划。3月28日,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军团经土城攻占盘县县城;3月29日,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经胜境关攻占盘县亦资孔。
正当红二军团、红六军团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实施建立川滇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计划时,上级组织下令两军团渡过金沙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让两军团的领导们犯了难——眼下有两种行动方案,第一种方案,在军团攻占盘县亦资孔后,顺势在盘县一带发动群众积极响应革命,照原计划建立革命根据地;第二种方案,军团攻占盘县亦资孔后,继续行军至金沙江,渡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两种行动方案各有利弊,如果按第一种方案,在盘县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那么军团就不必翻雪山、过大江,但要打败这一带十多万围追堵截红军的敌军,难度太大;如果按第二种方案,渡过金沙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那么军团势必要向西突破滇军防区,还要过翻雪山,但红军官兵大多是南方人,北上行军打仗很难适应,恐生疾患,损兵折将。这是贺龙、任弼时率部长征以来面临的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一次抉择。
恰在此时,红二军团、红六军团面临的敌情又发生了变化——一直在盘县一带围追堵截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其总司令刘建绪坐镇安顺,重新部署兵力,准备对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发起新一轮“围剿”——在盘县北面距盘县仅两天行军路程之处,敌樊嵩甫纵队正从水城向盘县推进,准备与先期到达土城的敌敦汝栋纵队会合;盘县东面,敌郝梦龄纵队封堵了六枝茅草坪渡口,并与进驻郎岱的敌李营纵队相互策应共同向盘县进逼,两路纵队距盘县也只有两天的行军路程;盘县南面,桂军第七军扼守南盘江沿线;盘县西面,滇军孙渡纵队布防宣威、曲靖一线,随时准备向红军扑来。
为了快速做出正确的抉择,3月30日,贺龙、任弼时发电报给率部驻扎在亦资孔的萧克和王震,要求他们到县城开会共商。萧克和王震随即走了一天的路,到达县城。晚上,会议在县城里的“九间楼”召开,由任弼时主持。
在说明会议的议题后,任弼时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想法:现在,长征途中的红一方面军到了陕北,红二十五军的徐海东部也在陕北,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革命的大势已经转向我国北面。
任弼时说完后,贺龙接着说:革命根据地(在我国)南面也要建一个。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南面发展壮大后,对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可以起到策应、支援的作用。就算在贵州盘县一带建不成根据地,还可以利用当地军阀之间的矛盾,利用红军良好的群众基础,到四川、湖南、湖北这些地方去建立新的根据地。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从湖南到贵州,一路上攻克了千难万阻,以这样的实力,要在南方建立一个根据地应该是可行的。
贺龙发言结束后,萧克、王震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二人都认为建立根据地是可行的:首先,现在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的兵员充足,而且士气旺盛;其次,盘县这一带,敌人的统治力量薄弱,山高坡陡,有利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打游击战;再次,这一带的土豪、地主积粮多,军队补给好筹备。
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二人又认为如果红四方面军继续北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长江南岸就孤立无援了。虽然现在包围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的敌人减少了,但时间一长,敌情还会发生变化,到时两军团是否还能在此处立足就不好说了。从全国的形势来看,日本正疯狂地侵略我国华北地区,全国人民都要求一致抗日,革命的战略重点还是转向了北方,红二军团、红六军团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对部队的发展会更有利一些。
最后,军团领导决定放弃第一种方案,选择第二种方案。
会议结束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开始撤离盘县,向西突破滇军的围堵,一个月后从丽江石鼓一带渡过了金沙江;再翻越雪山,于1936年7月初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随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1936年10月下旬,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越过草地,在甘肃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三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整理:杨兴宇 张睿)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