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交通要素快速增长与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交通事故正在成为威胁农村群众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如何从源头上破解农村交通安全治理难题,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已迫在眉睫。
对此,遵义交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农村道路交通伤亡事故风险干预行动”作为破题关键,围绕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缺口、隐患欠账、动态治理、人车源头等重点环节,聚合力、强基层、补短板、填漏洞,有效提升农村交通事故预防能力。
“三方”牵引 织密“大农村”综治格局
遵义交警将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成立市、县两级专班,制定全年计划,量化目标任务,定期通报进度,形成党委引领、政府统筹、各部门履职的良好格局。在乡镇,以专职协管民警为核心,引入综治专干、社工、乡镇工作人员等兼职力量3294人,建立交通安全协管队伍200余支,打造基层交通安全治理“作战单元”。
协管队伍实行“专职+轮值”工作模式,由乡镇平安办统筹,属地派出所指挥,协管人员轮值排班,定期组织道路隐患排查、人车入册登记、交通安全宣传等轮值任务,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治理的工作局面,补齐农村道路交通治理力量薄弱的短板,改变了交警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
“四级”治理 夯实安全畅通平安路
遵义公路通车里程4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3.5万公里,低等级道路多,山地特征明显,道路隐患存量大、风险高。遵义交警主动争取属地政府、交通运输局、公路局的大力支持,压实市、县、乡、村四级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构建道路安全隐患“四级排查、四级治理”的工作格局。
在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选树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优秀地区对点帮扶,采取向上争资建设一批、政府出资建设一批、集体经济治理一批、群众投工投劳治理一批、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一批的方式,完成交通设施增补、设施精细化提升、事故路段等隐患治理2.2万余处,将有限资源资金发挥到极致,实现交通隐患治理成效最大化。
“双送”服务 压降摩托车事故风险
在遵义208个乡镇派出所设立摩托车驾驶证申领工作站,将县级医院的驾驶人体检业务延伸至乡(镇)卫生院,联动驾校提供考前培训,让考生能够就近报名、培训、体检,“一日通考”理论+实操,压缩申领考证周期,为群众节约考试费用1.3亿元。培训全体交警考官下沉参考,确保考试严谨、专业、规范,真正让群众提升驾驶技术获得驾驶资格。同时,在乡镇邮政所设置摩托车登记网点,优化网点办事流程,实现登记业务马上办。积极争取公安部交管局支持,启动“移动车管所”配置最新便携式查验设备,为居住偏远、年老体弱等特殊群众提供上门登记服务。
“双送”服务以来,遵义农村地区二三轮摩托车(电动车)持证驾驶人由51.9万增长至63.2万,增幅达21.8%,有效提升了农村摩托车驾驶人持证率、入户率、检验率和交通安全意识。
惩教结合 构建防控宣立体攻势
充分运用“平安黔哨”和融合雪亮工程,统筹开展农村道路交通视频图像前端建设、资源汇聚、数据整合和应用共享,在各乡(镇、街道)重点路段设置高清卡口,通过视频抓拍、人脸识别预警推送处置交通违法,农村道路视频监控预防感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技防基础上大力整治无牌无证、酒驾醉驾、超速超载改成“查四违”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通过交警执法站、农村劝导站“驻点”,综治协同长期查与异地用警交叉查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见警率、管事率。
主动联合教育部门建立15所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可见可触可感的交通安全宣传。紧盯“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持续推进“敲门行动”、红白喜事“提调官、收钥匙、打招呼”文明办事常态化,有效提升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与事故赛跑,为生命护航。今年以来,遵义交警通过实施农村道路交通伤亡事故风险干预行动,切实提升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能力,与去年同期相比,遵义市农村伤亡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2.72%,死亡人数同比下降9.16%,受伤人数同比下降24.36%,农村地区未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农村地区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