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遵义的盐都是从四川运来,沿赤水河运到各个码头口岸,其中二郎滩就是个口岸,设有盐号,由土豪、官僚和军阀经营。他们狼狈为奸,囤积盐巴,导致当时盐价昂贵,可谓“斗米斤盐”,穷人根本吃不起。
1935年,中央红军来到习水二郎滩,打开黔军侯之担经营的四大盐号8个盐仓,准备把盐分给穷人,周围数十里的群众纷纷闻讯赶来。红军战士负责分发,累得满头大汗,实在忙不过来了,就叫干人们自己动手拿。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红军还把盐送到他们家中。当时红军听说山上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就走了几里路送过去。老人十分感激,此后便在家门口摆了一张桌子,桌上放了一个装满茶的水壶,供运盐的干人解渴,逢人便讲红军送盐上门的事。
盐号的人不甘心盐被穷人拿走,但又害怕红军,于是派了一个人装成穷人,站在盐仓门口,边看边说:“我是不敢背,背了以后怕脱不了关系哦。”红军见此人可疑,就抓来询问,发现这是盐务军队长郑松林派来的人,他的任务是看清楚哪些人背走了盐巴,准备等红军走后再去抢回来。随后,盐务军又派了一个人来,再次被红军识破扣押了起来。
盐务军看到派出去的人都没有回来,意识到情况不妙,转念一想,心生歹计。他们守在穷人回家的路上,只要看到有人提着几袋盐,就拦路硬抢,还威胁说:“我们的盐你们敢乱拿,红军走后你们跑不掉的。”红军知道后,就派了几个战士换上老百姓的衣服,身上藏着短枪,护送穷人回家。一次,在后山坡上的学堂门口,一个盐务军公然持枪抢盐,红军战士当即把他捉住,就地枪毙了。其他盐务军听到消息,全被吓跑了,穷人们运盐就更不害怕了。
红军在二郎滩的几天时间里,因为开仓分盐救济了穷人,对百姓秋毫无犯,当地群众心怀感恩,很多人都积极为红军修桥带路,不少人还报名参加了红军。
(来源: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