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走进贵安新区湖潮乡芦猫塘村,就能听到村民们热烈的讨论声。
“现在去地里摘菜,小推车能直接推到田边,大把的菜摘下来,一车就轻松拖出来咯!”
“可不是嘛!以前背肥料去地里,那可太费劲了!”
“以前那田坎又窄又难走,上了年纪的走个来回要花好长时间呢!”
…………
看到记者,村民王地军热情地迎上来,“快来看,就这条道,我家地在尽头,现在顺着走直接能到!”
今年9月的坝坝会上,村民刘兴珍提出修一条生产便道,得到村民响应。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当场表态:“马上干!”随后,他们迅速实地查看,研究方案和资金来源。
没多久,利用驻村工作经费以及村集体出资,4.85万元的资金到位。村民们也积极配合,热火朝天地加入到施工中。10天工夫,一条长485米、宽1米的便道顺利完工。
这条便道不仅解决了行路难题,更是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曾经,芦猫塘村可是个让人头疼的“落后村”,各种问题错综交织:4个村民小组地域分散,脱贫户和监测户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不少,产业发展也受阻,人均耕地少,村民们在移民搬迁后缺乏归属感,对村干部的工作更是有些不理解和抵触情绪。
乡村治理,如何破题?
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研究,盘算着要实实在在解决更多的问题。
于是,一系列暖心举措落地:帮48户村民解决了房屋漏水的烦心事;开设“第一书记作业辅导班”,为村里300多人次的中小学生辅导作业;2.5万余斤西瓜滞销时,他们东奔西跑,成功把西瓜全部售出;红薯上市的季节,通过社区团购方式,帮村民销售了6万余斤红薯……
不仅如此,村里还申报并争取到66万元的基础设施修复建设资金和马铃薯产业农资补贴,目前已全部落实。
一件件实事好事做到了村民的心坎上,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村民与干部之间的信任之河。
走在这485米的生产便道上,不远处两个黑色大棚特别显眼。驻村干部彭昌柱介绍:“这是今年村里试验种植羊肚菌的大棚,党支部副书记周遵贵二话不说,免费拿出了自家的地做试验。芦猫塘组组长汪发林还主动垫钱修建大棚呢!”
干部带头干,村民态度也从一开始的观望,慢慢变成了主动关注、支持配合。村民自发成立产业发展讨论小组,大片的向日葵、油菜种了下去。
这下子,芦猫塘村算是彻底撕掉了“问题、怨气、矛盾”的标签,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好地方。
去年通过盘活村集体厂房和渔塘,芦猫塘村集体收益超过20万元。今年在此基础上,通过经营樱花节集市、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试验基地”、统一对外销售红薯,村集体经济收益大幅增长,预计集体收益将超过40万元,实现比2023年翻一番的目标。
当下,芦猫塘村成功争取到了500万元的移民项目资金用来打造美丽家园。11月,4个组同时开工,预计年底就能完工。机器轰鸣声中,青砖青瓦仿古围墙正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乡村善治画卷。(记者 金忠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