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新秀”麻广林-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苗医“新秀”麻广林

2024-12-12 16:21:49  来源:松桃县委宣传部

  带领苗医药团队跋山涉水采撷苗药材,深入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寨和百姓家中等场所开展苗医药文化宣传宣讲和义诊活动,经常白天坐门诊、晚上研读苗医药书籍、做科研……他就是松桃民族中医院苗医药科负责人麻广林,一位奔走在苗医药文化传承路上的前行者。

  追逐梦想 深耕医学经典

  “80后”的麻广林由于家境贫寒,曾经辍过学、打过工。19岁时只身远赴苏浙,他迷茫辗转于服务、工艺、汽修等多个行业,偶然途经江苏南宋名医许叔微故居“梅梁小隐”,被许叔微感天动地的大医精神所鼓舞,忽而找到生命的方向,遂重拾课本,回到学校发奋读书,重启追寻医学梦想。

  2012年,时年26岁的麻广林参加高考,顺利考入贵阳中医学院。读完大学后,为进一步探求“针药并举、灵素参合”的古中医秘境,他又继续攻读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从师于贵州中医药大学杨丹教授。本硕期间,麻广林始终对苗族医学情有独钟,先后跟随多位贵州省中医名师名家抄写医方、跟随苗医大师上山采药,勤识本草,钻研医学,学习期间收集草本300余种,并用苗汉双语编辑整理苗药资源库。

  荣获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实习生”“一等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及“校园自强之星”等多项荣誉。

  勇于探索 深研苗药经方

  松桃位于梵净山麓边缘,苗医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野生植物丰富多样,是苗医药资源的宝库。麻广林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优厚条件,带着对苗医药的执着、老师的嘱托以及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进入县民族中医院,开启了苗医药研究之路。

  苗医药科于2023年1月开科,麻广林担任科室负责人。

  从那时起,他带领全院最年轻的团队,上山采挖本草、下乡开展义诊、走访民间名师、基层授课交流等,制作腊叶标本600余幅,负责有关苗医药的传承挖掘与整理工作。苗医药科从开科时的门可罗雀,在仅不到2年的时间里,苗医药科接诊量达上万余人次,其中还不乏来自湖南、福建、广东、上海等外地的患者,10余面患者致谢的锦旗挂满了他的诊室。在《松桃苗族自治县苗医药专家委员会》组织机构的正确引领和贵州省民族医药专家石昌熙的倾心指导下,他坚持中医、西医、苗医相结合的理念,特色突出“火、药、酒、膏、茶”五种手段,研究病种涵盖颈、肩、腰、腿及骨质疏松症、类风湿结节等痹病,在失眠、肥胖、消渴、眩晕、咳嗽、胃痛、便秘、汗证、郁病、湿疹、颤症、月经病等“内、妇、老、杂、痹”五大慢性病谱中均有涉足。

  经麻广林整理的苗岭鼻净油、苗岭升阳化脂茶、苗岭固元膏,尤其是他对松桃苗医咕噜子药的挖掘应用,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疗效。麻广林表示,疾病往往是在一个特殊体质的环境下产生的,脱离了这一特殊环境,疾病可能就会好转,甚至会消失,许多慢性病在早期没有并发症的条件下,通过中医药、苗医药调理,这种使人致病的特殊环境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一位被他临床治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送他的锦旗中写道:“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这里折射出更多患者走出疾病的疼痛阴影,重获健康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麻广林一边行医一边走科研之路,也取得显著成绩。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1个,贵州省民族医药研究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

  身怀仁术 深信护佑健康

  到了基层后,麻广林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上至大师的戒训:“小成靠智,大成靠德”;下至村里长者的嘱托:“从事哪行就应该娴熟哪一行,不要光图装璜大文豪眼镜而言不符实,得了有文凭而无水平的顽疾。”他始终不忘记,作为贵州省民族医药专家石昌熙的亲传弟子,在新领域里,他不仅努力学习苗医苗药知识,还向东莞帮扶专家刘氏毫火针第三代传承人李洁老师学毫火针技能,集他人之所长,避己之所短。

  虽然他现在致力于湘黔苗医药文化研究,但他仍坚持每日早晨诵读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这是他大学时代的习惯。他说:“经典乃吾生平业,深耕方见智慧根。”苗医药和中医药都是古人的智慧,是往圣之绝学,常于经典中见临床,于临床中见圣人。

  麻广林不仅重视学习现代医学理论,而且临证坚持中医“望闻问切”传统的施治方法,尽量为患者节约检查费用,通过健康科普和体质调理,让更多患者树立疾病能医、自医、医得好的理念。他极负使命感,且不断突破自己,从一个普通的打工农民到学校里的佼佼学霸,如今他已被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聘任为师承导师,他相信这是现代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一次碰撞,也是通往学、医、患三者之间的一条杏林大道。(侯桂平)

[责任编辑:刘昌馀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