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红色故事丨红军长征过花溪-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贵州红·红色故事丨红军长征过花溪

2024-12-26 17:59:11  来源:新华网

  1935年4月7日,中央红军从龙里、贵阳之间穿过湘黔公路南进。军委令红三军团先头部队佯攻龙里,掩护全军南移;令尚未渡过乌江的红九军团向毕节、大定前进,迷惑敌人。

  4月8日,红军先头部队控制了龙里到贵阳之间的观音山到黄泥哨倪儿关地段。红三军团第十二团依托与倪儿关相对的思丫大坡,同把守倪儿关关口的敌滇军龚顺壁旅展开战斗,制造出红军要攻占贵阳的假象。

  4月9日,红军控制了龙里观音山至谷脚地段,并将滇军堵在倪儿关东面,红军大部队则兵分三路进入贵阳花溪。三路红军队伍避开大道,穿密林、过深涧。先头部队用石灰留下行进记号,后面的大部队沿着石灰印,披荆斩棘,艰难前进。

  三天中,红军步行两百余里,过五个乡、镇,五十余个村寨。红军边走边打,沿途惩办豪绅,向群众宣传红军的政策。

  红军的政治宣传工作除了口头宣传的方式外,还在墙壁上写标语、画漫画等。国民党对这些可以较长时间保存的标语、漫画又恨又怕,红军一走就命令老百姓一次又一次地清洗。但老百姓仍然想方设法地保护它们,有些标语至今仍存。

  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在红军过境时,许多青年、妇女、小孩都外出躲藏,多数人家只留老年人看家。

  红军虽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对贫苦农民却非常同情,并尽力帮助他们,把地主豪绅的钱粮拿来分给穷人。

  高坡乡街上村退休教师文天纯的祖母,当年因年事已高留下来看家,红军看到她生活贫困,就把地主家的一斗米拿来倒在她家米缸里;杀了地主家的猪后,把一簸箕肉送给她;红军战士们还凑了一些鞋袜、衣服送去她家,一位战士亲手将一件衣服披在老人身上。

  家住场坝村的联保主任张炳奎是一个剥削农民的地主恶霸,红军把他的粮仓打开,把粮食分给穷苦农民。没有人留守的人家,红军也给他们送去一份粮食放在屋里。

  红军过黔陶乡骑龙村时,看到一位姓顾的老人生活很困苦,除送给他猪肉、粮食外,还送给他一头骡子。红军过青岩时,把大地主吴伯川、刘乔夫的粮仓打开,把粮食分给穷人。红军只要停下来休息或住宿,总是不忘关心穷人、打富济贫。

  红军路过高坡、黔陶时,把穷苦人民视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关心体贴,亲如一家。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般不上老百姓家的楼,不进老百姓的房间。高坡乡退休干部杨忠品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红军来到高坡,只有几个同志住在他家堂屋和灶房,多数都在他家屋外露宿。

  第二天,红军要走时,把他家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请他祖父杨春生为红军带路,前往甲腊冲。返回时,红军给了他祖父一些钱作为路费,嘱咐他要避开敌人,小心谨慎,安全回到高坡。

  红军的纪律非常严明,所经之地秋毫无犯。红军到翁鸦时,农民罗光兴离家躲避,忘记把门锁上。几名红军战士把他家的半甑子饭吃了,放了两个大铜钱在饭钵里;拿了罗林先家的一部分米,留下一块大洋。青岩镇退休教师雷铭中家,当年在镇上开小店卖月饼,红军到时他们全家外出躲避,但铺门没有关好,月饼就摆在铺面上。红军走后,雷铭中一家回家一看,月饼虽然少了,但红军留下了钱币。

  高坡乡翁西寨李应发的父亲李秀祥,从龙里岗度买回几斗米,红军住他家时,不仅一粒米都不拿,还送给他几斗红稗。红军一走,滇军来了,米却都被滇军拿去吃了,红稗也被拿走了,两只小猪也差一点被捉去。

  这些生动的事实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百姓明白: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整理:莫绍虞 赵家孔)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有删减)

[责任编辑:邓娴 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