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社企融合添动力 乡村振兴展新姿-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1/07 18:11:20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贵州岑巩:社企融合添动力 乡村振兴展新姿

字体:

岑巩县农社农业有限公司,顾客在挑选商品。(陈昆 摄)

  在贵州省岑巩县天马集镇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岑巩县农社农业有限公司的门店却生意不错,思州绿茶、本地大米、办公用品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前来选购的群众络绎不绝。这里不仅是商品的汇聚地,更是天马镇杜麻村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展示窗,其背后是该村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全力促进村集体增收的生动实践。

顾客在购买大米。(陈昆 摄)

  “我们售卖的大米、茶叶均为村里种植,高粱酒也是用本村高粱酿造的。”杜麻村党支部书记杨显亮介绍,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成立了这家村级公司,通过定点销售,并积极拓展政企、校企、医企合作,多渠道打通销路。公司正式运营3个月来,农特产品、化肥农药、办公用品等各类商品销售额达7万元。这些收入会依照既定股份比例,在村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及各股东之间合理分成,村集体所获收益将投入公益事业和村级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源”。

公司销售的大米产自杜麻村。(陈昆 摄)

  曾经,杜麻村和多数乡村一样,受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因素限制,村集体产业小而散、弱而乱,农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村级发展乏力。近年来,该村秉持“壮大集体经济、用活资源、赋能治理、反哺群众”的思路,巧妙地将合作社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优势相结合,以村合作社为控股方成立村级公司,探索推行“党社联建、村社共建”“社企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同时,整合龙头企业、县供销社、其他村等资金资源,推动当地产业从“小散弱”向“强集聚”转变,并通过建立利益分成联结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提质增效和收益多方共享,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添彩。

公司销售的绿茶产自杜麻村。(陈昆 摄)

  “村合作社就像一位领航员,精心统筹着土地流转与产业规划,而村级公司则如同一个专业且贴心的管家,负责为村集体各类产业的‘耕种管收’各环节提供社会化托管服务,并带动农资及农产品销售,助力增收。”杨显亮说,2024年,村合作社及公司通过将产业发展、项目承接、农机服务、土地托管等有机结合并向全镇一体推进,为村集体增收183万余元,产业还带动2万余人次就近务工增收200余万元。

  当前,细山村、雷公田村等4个村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已注入杜麻村合作社,以跨村抱团发展模式协同推进全镇优势特色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2025年,杜麻村合作社计划发展高粱2000余亩、制种水稻660亩,现有茶园800亩。

大型旋耕机在杜麻村翻犁土地。(杨豪 摄)

  依托天马镇的高粱种植优势,2024年,贵州粟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农户在天马镇共订单种植“红缨子”高粱1500亩,并在种植基地附近新建大型烘烤房延伸产业链,让农户无后顾之忧。

  “这个新建的烘烤房每日可烘烤高粱120吨,2025年,我们公司的订单高粱种植面积达3200亩。”该公司负责人李远宽介绍,公司现通过与杜麻村携手,由公司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整合资源共同推动高粱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增强了产业的议价权,有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岑巩县天马镇杜麻村高粱种植基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高粱。(唐鹏 摄)

  在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文明新风也如春风化雨般润泽着杜麻村。近3年来,该村利用集体资金与爱心善款,奖励优秀学子59名、公益性人员10人次,表扬示范户44户、文明村寨1个,还组织开展连心饭活动等,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营造出幸福和美的乡村氛围。

  “去年,我家被村里评为最美示范户,还奖励了大米和食用油。村里发展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有盼头了。”村民吴红菊每天在自家缝纫加工小作坊忙碌,为公司代加工获得稳定收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言语中满是对幸福生活的满足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杜麻村开展文明新风表扬活动。

  产业兴旺、治理高效、民风和谐、生态宜居……当下的杜麻村,一幅绚烂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正搭乘着时代的春风,徐徐展现在众人眼前。(周燕 陈昆 吴国明)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