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黔东南高新区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对高新区发展提出的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改革开放排头兵、新质生产力实践地”目标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奋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区工业企业达16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户,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8.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48亿元,同比增长13.34%,全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2024年工作成绩
(一)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活力。积极构建高效运行机制。根据上级关于优化调整开发区管理机构规格设置的有关要求和机构编制相关政策,把创新人事制度改革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围绕高新区功能定位和工作实际,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内设机构控制数范围和机构规格不变的情况下,全区调整设立6个直属机构,优化各机构职能,成立高新创新产业发展(集团)公司,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鼓励国有公司与园区企业在物流运输、劳务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开展全员竞聘上岗。采取“全体起立,全员竞聘”的方式,对科级及以下在编人员和编外聘用人员通过岗位申报、资格审查、民主测评、人选确定、任前公示、下发聘书等方式开展全员竞聘上岗,共有18名干部竞聘到部门正副职岗位,14名干部竞聘到科室负责人岗位,24名干部竞聘到一般工作人员岗位。其中,有1名副科级干部竞聘到部门正职岗位,1名工作人员竞聘到部门副职岗位。对不适合在高新区工作,或本人不愿意参加聘岗的在职在编人员,共有4名科级干部、4名一般干部、不愿意参加竞聘上岗的4名干部和在竞聘中落聘的1名干部,由凯里市统筹安排调离高新区,这畅通了干部交流渠道。同时,按照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从全州范围内选调一批熟悉经济、法律、招商、市场运作、规划、环保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优秀干部到高新区工作,提升了高新区干部整体素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强化干部教育管理,组织开展干部能力提升行动,组织76名党员、干部参加各类专题培训班学习。根据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向干部职工推荐学习清单,引导利用“八小时之外”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深入开展作风整治专项行动,针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落实上级交办问题不力等4个方面共13种表现,组织开展全员自查自纠,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党风廉政问题,下发作风整治专项通报4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14个、立案4件,给予谈话提醒8人次、给予诫勉谈话1人次、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人,移送凯里市纪委监委合并处置2件,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干部服务企业、推进发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另外,在薪酬激励、财政体制、审批服务、社会事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社会事务已基本移交给凯里市,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上报上级财政部门研究实施,高新区集中精力谋划和抓好主责主业。制定了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干部职工绩效与高新区当年全省“综合评价排名”、产业发展、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业绩挂钩,与干部实绩贡献挂钩,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年终绩效等次,打破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格局。
(二)招商引资精准发力。一是以改革为契机,新增设置招商服务中心,将有丰富招商经验的干部调整到中心工作,充实招商干部队伍力量。二是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事前评估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项目评审职责,通过委员会评估和项目决策小组决策,缩短流程加快评审,推动项目签约落地。高新区主动与州、市政务中心及自然资源、住建、发改等部门启动州市区联动服务机制,探索在保障项目施工质量安全前提下,对项目的用地、规划、建设等前置手续实行“双容双承诺”,“容缺、容错,企业政府相互承诺”,着力缩减投资项目落地时限和流程,推动项目实现承诺即开工。三是用心用情服务企业。按照“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原则,及时跟进调度项目进度,做好落地企业联系服务,尽力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事、抓紧办,用良好服务推动企业及项目以商招商。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到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园区、企业考察学习,开展招商活动。全年共组织招商分队外出招商20次,“请进来”123次,并依托驻京办、驻广办等驻外机构,广泛收集招商引商线索企业138家。拓展客商源,建立“客源库”,重视发挥园区现有企业和民间商会、协会“以商招商”的独特作用,利用商会、协会人脉、资金、信息等优势资源,搭建政商交流平台,引领企业落地园区发展。2024年,积极参加大湾区展会、招商推介会,邀请11家大湾区企业到高新区考察,驻外招商分队共收集招商信息24条。2024年,高新区新签约主导产业32个,总投资26.14亿元,投资占比94.57%。其中,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8.03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7个,总投资10.5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个,总投资3亿元;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项目9个,总投资4.56亿元。
(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一是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储备。2024年,共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120个,总投资364亿元,其中:科技创新领域13个,总投资13.29亿元;重要基础设施领域24个,总投资40.4亿元;关键产业发展领域34个,总投资238亿元。2025年重大项目谋划51个,总投资123.92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78.76亿元;基础设施21个项目,总投资21.6亿元。二是积极做好争资争项。根据省、州发改部门相关申报政策文件,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等资金,区内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获得桥头堡资金1500万元,民族文创园区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获得国债资金1365万元,特色食品(酸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项目申报上级资金750万元,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核。三是扎实抓好项目建设。2024年,全区共有省州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6个,总投资75.0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85亿元。总投资28亿元的中清国投、总投资6.5亿元的微纳新能源项目正在紧密锣鼓建设,拓远芯、白年合纵、恒荣实业等企业已试产,大数据三期有5栋和众仁康、鹏港标准厂房已建成使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2个,全年完成投资22.5亿元。
(四)产业集聚效应显现。2024年,高新区在产业集聚上持续发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一是将原先“一主两特”产业体系调整为大健康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两主两特”产业体系,进一步明晰园区主导产业。二是委托第三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一图三清单”,编制项目50个,以新产业带动新发展。三是与与州发改、工信、市监等部门共建军民融合、特色食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园,积极洽谈推动光伏电池片、钨丝金刚线等项目作为凯里炉碧园区“石英砂-玻璃”全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加快产业聚集发展。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以中昊电子为龙头企业,以亚芯微、锦虹微、瑞讯科技、拓远敏感、拓远芯、新园陶瓷、群华陶瓷等企业为链条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红云制药、国药集团为龙头企业,以苗仁堂、苗之灵、苗钦堂、华盛医疗、百年合纵等企业为重点企业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链。全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已落户企业35户,其中医药生产企业25家,医药物流企业10户;电子信息产业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以中清先进电池制造(黔东南)有限公司6GW高效电池智能制造项目和江西兴锂年产30万吨电解液产业一体化项目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在快速推进,预计2025年底建成投产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可实现产值40亿元以上。众仁康酸汤产业园办公楼和3栋标准厂房已基本建成,即将投入使用,酸汤产业关联项目在谈、在建项目共6个。
(五)企业服务细致入微。积极转变企业服务方式,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好地理解企业的感受、需求和立场。让企业从内心感受到干部想问题、做事情的真心实意。一是成立“企业之家”,强化亲商助企,落实全程代办和“一站式”服务,通过线上线下需求登记、处置研判等,更快更好地解决企业难题。2024年,“企业之家”综合服务窗口共受理业务1035件,办结1035件,办结率100%。二是建立“双容双承诺”服务机制,为企业项目容缺办理相关手续。截至目前,已为众仁康药业、正旭玻璃、顶层科技、中清国投4家企业提供了“承诺及开工”服务,有效缩短了企业建设周期。三是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为园区工业企业明确一名企业服务专员,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支撑性的重大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等关键环节,通过开展陪同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方式,寻找企业办事过程的堵点、痛点和难点,细化服务举措,确保重大工业项目有序推进,提振企业投资兴业的信心。2024年,高新区共为65家工业企业安排了27名企业服务专员,收集困难问题118个,协调解决困难问题93个,加快推进了中清国投、酸汤产业园、大数据三期、百年合纵和拓远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六)要素保障全力以赴。高新区在要素保障上积极发力,向闲置土地、厂房等寻找发展空间。一是依法依规寻找发展资源,对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溯源、梳理、分析、研判和处置,制定有效盘活资产措施。2024年共清理21家低效企业、“僵尸企业”涉及厂房面积52858㎡,并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豪源防火门窗、贵州天褀药业等企业入驻,盘活面积52858㎡,盘活率100%。二是联动企业共谋发展,主动与辖区内西蒙斯,贵龙客车等企业沟通,利用企业闲置资源共同招商,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优质项目入驻,盘活园区闲置资产资源。三是加快投资资产转为固定资产。坚持由易到难原则,集中精力逐个完善半拉子工程,力争做到完善一个“投转固”一个,提升企业资本,为招商引资和盘活资产奠定基础。
二、2025年工作打算
2025年,高新区将紧紧围绕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提出“三年翻两番”的目标任务,持续深化园区改革,强化招商引资、服务保障、作风建设,探索跨区域共建,全力发展产业、主攻工业,力争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10户以上,引进重点产业项目38个、完成产业到位资金18亿元以上。
(一)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一是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做好重点规上企业服务工作,做好上规入统指导。二是积极对接凯里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等部门,加快调出干部的审批程序,为“好人好马进园区”腾空间,充实高新区力量。三是主动对接市政府、市国资等部门,加快梳理高新区范围内的土地、厂房等资产,及时划转高新发展集团公司所需资产,推进公司实体化运营进程。四是理顺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向省、州财政部门沟通汇报,争取省财政厅尽快审定《黔东南高新区财政体制改革方案》,打通转移支付资金直达高新区的渠道。
(二)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增强园区发展后劲。一是聚焦大健康医药产业抓招商。围绕国药集团贵州生物、红云制药、百年合纵等企业及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民族医药康养体验全产业链,招引扩链补链强链项目。二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抓招商。围绕中清国投、贵州兴锂等企业,锚定以玻璃为主的硅系原料精深加工,主动联大靠强,积极谋划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发电系统工程等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入驻;围绕锂电行业在谈项目逐步涵盖锂电池行业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电池组装等上下游全产业链。三是聚焦大数据电子产业抓招商。依托中昊电子、亚芯微电子、航深科技、昇鸿科技等现有优势产业以商招商,重点承接发展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精密仪器制造等产业,推动与昇鸿科技共建电子信息台商产业园,推动与航深科技共建装备制造产业园。四是聚焦特色食品产业抓招商。抢抓省委、省政府打造百亿级酸汤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引导“亮欢寨”“苗厨”“玉梦”“苗酸酸”等现有知名酸汤加工企业品牌进园区。用好“凯里酸汤”公共集体品牌,支持与遇见小面、侗朗西、苗小坛、海底捞、小龙坎等优质企业发展酸汤品牌,帮助拓宽酸汤市场营销渠道,提升凯里酸汤产品销量。
(三)持续强化服务保障,推动项目提质增效。一是筑牢“店小二”服务意识。围绕企业诉求、业务办理、惠企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企业服务专员”店小二式服务,让干部多跑路、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不跑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二是强化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在建(拟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强化企业服务专员服务力度,全力推动中清国投、正旭玻璃、众仁康等项目建设进度。三是强化项目包装谋划。抢抓机遇,用好国家政策,重点围绕现有项目和拟投资项目,合理规划后期投资建设,谋划推进首信物流园二期项目建设,加紧推进港源工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追加投资事宜,做好大数据三期标准厂房重新入库工作。四是强化向上争资争项。重点围绕增发国债项目、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中央预算内项目、4+2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做好项目谋划。
(四)持续强化作风建设,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一是坚持优胜劣汰,提升干部能力和水平。围绕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企业服务等领域,强化干部能力学习培训,通过领导“带头学”、干部“上讲台”等方式,营造“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园区干部改革攻坚、推动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建立“亲”“清”的政商关系。牢固树立服务企业规矩意识,让干部在开展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过程中,时刻敲“警示钟”、紧绷“纪律弦”,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三是严肃查处问责。设立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举报箱”,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让全体干部把遵规守纪、转变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强与麻江县沟通对接,主动对接州直有关部门,在区域联动、政策共享、人员互派、成果共享等方面达成共识,坚持以“小切口”为突破,狠抓项目落地,抓紧制定项目产值分配、固投分配、税收分成等子方案。加快推进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整体规划、联合招商“一图三清单”规划落地,建立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加快对接玉梦、百孚、汇源等企业,在酸汤、酸菜、果汁、白酒等产业上发力,通过推动1—2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投产为试点,逐步完善主导产业链条,带动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为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彭化雨 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