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春风里,满园吐芬芳。过去的一年,毕节市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魅力。
厚植文明培育,铸就文明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基础。
一年来,毕节市聚焦人文、山水、风物等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创作了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扬正气的文艺精品力作,编辑出版了“磅礴乌蒙”系列丛书,成为展示毕节试验区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此外,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丁宝桢》荣获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奖。原创花灯戏剧小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荣获“首届全国戏剧小品展演优秀作品奖”。
无论是公交站台、机关食堂、医院里,还是政务大厅、机场、高铁站、汽车站,人们都井然有序地排着队,俨然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去年3月以来,聚焦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饮、诚信建设、移风易俗、应急救援等方面,每周一到周五推出一条公益广告视频,并引导市直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大力倡导“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力传播好声音、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感化群众、影响群众、引导群众,厚植文明土壤,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新风。
一件件感人事迹就是一面面旗帜,一个个先进典型就是一座座丰碑。在我们身边,有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谢瑜、生命垂危之际还一直牵挂工作的“中国好人”赵华伟、用佝偻的身躯托起明天太阳“贵州省道德模范”高吉勤、远离故土赴毕支教默默付出15年的杨明、倾情帮扶42个孩子的“爱心妈妈”穆敏,还有关爱孩子们健康成长“新时代的贵州人”朱启平、一心一意赴在工作岗位的“贵州省劳动模范”苏郁……他们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事迹,散发出向上向善的光芒,构筑了毕节试验区精神脊梁。
拓展文明实践,塑造文明之型
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鲜活课堂,一次次有深度、有温度的惠民服务,一条条增颜值、提气质的实践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春风,温暖了人心,传播了文明,浸润着百姓生活,成为毕节试验区最鲜艳的文明底色。
毕节市“理论宣传二人讲”现场给百姓们宣讲
一年来,毕节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以“铸魂行动”为抓手,以“理论宣传二人讲”为平台和载体,培育市、县、乡、村四级“理论宣传二人讲”队伍1216支,开展党的理论宣传宣讲7200余场次、覆盖群众69万余人次,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一年来,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推动全市4个文明实践中心、99个文明实践所、1199个文明实践站提档升级。实施“平台+”工程,拓展群众身边文明实践点(基地、驿站)5470个,积极推进文明实践夜间模式、假期模式,将文明实践阵地延伸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毕节市“送文化下乡百场演绎工程”文明实践活动
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艺演出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发展,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年来,以项目化的方式,谋划开展了“月琴奏响新时代”“七星阅读·亲子共读”等文明实践项目57个,举办了传统文化传习1400场次,新培养基层文艺人才120人。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在清明、端午期间,组织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粽叶飘香迎端午·民俗文化共传承”等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
夯实文明创建,构筑文明之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年来,毕节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创建惠民、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原则,不断丰富文明创建,深化文明创建成果,推动全市文明城市创建高质量发展。
漫步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有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车辆乱停乱放的少了,翻越交通围挡的少了,过斑马线闯红灯的也少了,一幅幅畅、宁、净、和的文明画卷映入眼帘。
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一年来,毕节市按照“串珠成链、组链成面、扩面成体”的思路,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不断育新风、引风尚、提颜值、展形象。推荐申报全国文明乡镇3个、全国文明村24个、全国文明单位6个、全国文明校园4所、全国文明家庭2户。
一年来,毕节市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修订村规民约3716部,设立了“道德榜”2579块,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2662个,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不断提高村民道德素质,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点线面结合,整体化推进,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毕节市文明办负责人自信地说。(虞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