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春韵:山水间的时令风味图鉴-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3/05 14:20:49
来源:黔西南日报

黔西南春韵:山水间的时令风味图鉴

字体:

  当万峰林的油菜花染遍山野,黔西南的春天便有了具体的形状与气味。这片被喀斯特峰林环抱的土地,不仅以壮丽风光闻名,更因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孕育出独特的春日美食文化。从山野时蔬到花间珍馐,从糯香袭人的传统糕点到酸辣开胃的发酵滋味,黔西南的春日餐桌,是一场山水与人文交织的味觉盛宴。

  春之鲜:山野馈赠的时令密码

  清晨五点半,兴义市丰都农贸市场的摊位上,带着露水的折耳根嫩芽、蕨菜尖、香椿码成翠绿的小山。布依族阿婆的竹筐里,紫背菜与蒲公英叶被红绳捆成束,“这些野菜过了清明就老,现在吃最是脆甜”。

  黔西南人擅用山野时令,尤以“春鲜”为傲:有椿芽、水芹菜、春笋、野葱、折耳根、嫩蚕豆等。这些食材无需繁复烹调,清水焯烫后拌入糊辣椒、姜蒜,便是布依人家最地道的“春味”。

  在贞丰县者相镇双乳峰景区,一道“春笋炖腊蹄”让无数食客慕名而来。选用清明前破土的黄泥笋,与陈年烟熏猪蹄文火慢煨,笋块吸饱油脂却仍保清脆,汤头浮着金黄的油星,舀一勺拌进布依五彩饭,咸香与糯甜在舌尖交织,恰似喀斯特地貌的刚柔并济。

  花入馔:舌尖绽放的金色浪漫

  “别处赏花用眼,我们万峰林吃花。”厨师周师傅的笑谈,道出黔西南春日饮食的别致。当游客沉醉于油菜花海的视觉震撼时,布依族人早已将金黄菜花化作盘中珍馐。

  有一道春日美食“凉拌油菜花尖”。清晨采摘未展花蕾的嫩茎,焯水后与煳辣椒、蒜末凉拌,脆嫩中带着微微苦甘,是清热解毒的春季良品。更讲究的吃法是“花酿”:将油菜花与糯米同蒸,待花香渗入米粒,再拌入腊肉丁、野葱制成饭团,咬开时仿佛吞下一口春天。

  比油菜花更隐秘的风味,藏在安龙县招堤的荷塘边。当地人将初生的荷花嫩茎——藕簪,切段与腊肉爆炒,藕簪的清爽恰好化解腊味的厚重。

  古法新味:传统小吃的春日变奏

  春日的黔西南街头,总飘荡着蒸笼掀开时的氤氲热气。兴义花鸟市场的赶集市场上,一位老人正在制作“清明粑”——将清明草嫩叶捣汁,与糯米粉揉成青团,包入苏子、红糖、花生碎,蕉叶垫底蒸熟。咬破软糯外皮,草木清香混着坚果焦香涌出,这是延续百年的清明滋味。

  在兴义街头的邹记餐饮老店里,60多岁的老板手法娴熟地捏着面皮。刷把头是兴义独有的春日风味:用高筋面粉擀出薄如蝉翼的面皮,裹入当季春笋丁、鲜猪肉末,捏成刷把状的玲珑花冠,上笼蒸五分钟即成。揭开蒸笼的刹那,雾气中透出晶莹剔透的褶皱,笋丁的脆嫩、猪肉的脂香与面皮的柔韧在口中交织。店家还备有春日限定蘸水——辣椒油蘸水,把刷把头侵入蘸水中,鲜辣中溢出香味。

  “清明前的黄泥春笋最金贵,水分足、纤维细,剁馅时能听见‘咔嚓’声。”老板指着案板上的笋块说。为保留春笋本味,她坚持手工切丁而非绞肉机打碎,“机器一搅,鲜味就丢了三分”。

 酸辣哲学:发酵时光里的春之序曲

  黔西南人深谙“以酸储春”的智慧。在望谟县蔗香镇,布依族主妇韦姐正在翻动陶缸中的“盐酸菜”,这是用清明前的芥菜与糯米甜酒、冰糖、辣椒共同发酵的春日秘藏。“等到夏天,这坛酸菜炒肉末,能让人多吃两碗饭。”

  更极致的酸味体验在兴义布依酸笋鱼餐馆上演。主厨将当季的野生番茄与糟辣椒、木姜子熬成酸汤,放入盘江鱼,煮沸前撒一把嫩茴香。夹起颤巍巍的鱼肉,酸汤的浓烈、鱼肉的鲜甜、茴香的辛香在口中交响,恰似北盘江奔涌的春潮。

  在餐桌上读懂黔西南的春天

  暮色中的万峰林景区,烧烤店铁板上“饵块粑”烤得滋滋作响,裹上豆豉辣椒与折耳根,便是最朴实的春日夜宵。食客们围坐矮凳,咬一口焦香软糯,看远处峰林轮廓渐渐隐入夜色。

  在这里,春天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味觉的绵长叙事。每一道时令菜肴,都凝结着山地民族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记录着人与自然的默契对话。黔西南的春日餐桌,依然固执地用最本真的滋味,守护着关于土地与时间的古老记忆。(记者 尹婷梅)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