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十无一讲”绘就文明新画卷-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3/10 17:44:50
来源:赤水市融媒体中心

赤水:“十无一讲”绘就文明新画卷

字体:

  近年来,赤水市围绕“十无一讲”(全域无酒驾、喜事无婚闹、酒席无滥办、老少无弃养、景区无宰客、房屋无违建、水体无黑臭、巩固无毒市、人员无违法、基层无上访、市民讲文明)内容,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为工作导向,不断拓展全市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持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打造让群众过得舒服、人民心中满意的文明城市。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出行平安

  探索建立酒驾醉驾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创新机制,实现酒驾醉驾治理“群防群治”“共治共管”。

  该市公安局科学安排部署警力,紧盯重点时段,开展午间突击查、夜间专项查、凌晨清剿查,确保重点部位、路段、时段不失控,一般部位、路段、时段不漏管。常态化开展“酒驾天天查”,坚持流动巡查与设卡检查相结合,蹲点守候与主动出击相结合,提升查缉效率和精准度。强化交警和乡镇派出所警力联动、交叉检查,形成酒醉驾联合治理机制。

  同时,突出宣传先行、源头治理,通过村支“两委”现场监督,志愿者现场宣传等,时时提醒群众安全驾驶,让安全驾驶理念深入人心;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制作警示教育片和展板,剖析警示酒驾醉驾的严重危害,深入客货运企业、驾校、学校、农村组织重点群体开展酒驾醉驾警示教育,以案释法、以案示警。

  2024年,全市共建立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14个,各乡镇开展劝导活动1万余次,到红白喜事场所打招呼995余次,开展“敲门行动”8万余次,有效降低了酒醉驾违法行为发生率,全市查处酒醉驾数同比下降15.61%。

  创新治理模式 引领文明新风

  曾经,农村酒席是陈规陋习的缩影。滥办酒席、铺张浪费、天价彩礼、不文明婚闹、酗酒闹事、随礼负担沉重,给群众带来沉重的压力。赤水市向来有“办酒请提调”的习俗,受到此传统的启发,天台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施“文明提调官”文明实践项目,深入践行文明习惯培育工程,全力推进移风易俗,着力营造文明好乡风。

  “喜事咱要规范办,礼轻情重有脸面;报备宣讲受监督,办酒全程有人督;低俗婚闹不得行,伤人伤情不文明……”在天台镇凤凰村,每场红白事上,都有“文明提调官”现场提调,引导、监督群众文明办酒。

  这一切,源于凤凰村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结合红白理事会成立了“文明提调官”文明实践项目。以前,如果谁家有操办红白事,帮忙人员往往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文明提调官”文明实践项目成立以后,根据群众实际情况分类办酒,既节省了人力,又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促进了邻里间的和谐。

  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的原则,天台镇采取一户一代表的形式,先后组织召开村(居)民小组会议80余次,参会群众代表3300余人,由村级党组织向群众提议“文明提调官”的工作内容,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凝聚群众民意支持,商定实施乡风文明“文明提调官”志愿服务作为红白理事会的工作重要载体,突出整治群众关心的滥办酒席、低俗婚闹、随礼攀比、铺张浪费、低俗表演等问题,积极回应群众诉求。

  “要规定办酒范围,只有婚丧嫁娶酒才能办。”“还要规定操办标准,不允许大操大办。”“我认为非亲人员随礼的金额也要规定一下,避免攀比之风盛行。”在群众会和入户走访中,镇村干部将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一一登记,制定完成《提调官工作手册》,明确婚丧嫁娶可办设酒席,酒席一般不超40桌,人数不超400人,每桌餐标不超500元,非亲属人员随礼不超200元等。44页的工作手册不仅详细载明红白理事会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操办标准,并记录了置办酒席承诺书、红白理事会告知书、违规后果等内容。

  天台镇通过“文明提调官”文明实践项目,以群众讲、群众听、群众干的方式,在办酒过程中全流程规范提调,最大限度避免餐桌浪费和不文明行为发生,既减轻宴席办理者的操劳和开销,又大大降低随礼者的负担,促进乡风文明,营造出节约、简便、文明的办事风尚。

  聚焦“一老一小”织密民生保障网

  在天苑社区的“慧育希望”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养育师们正在为辖区内的婴幼儿提供一对一的亲子课程。自2024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该项目为0到3岁的婴幼儿及其家长免费提供科学、系统的早期发展课程,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面对社区内流动人口众多的现状,天台镇天苑社区党支部书记贾如春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家庭仍然坚持传统的育儿观念,关注孩子的温饱问题,却忽视了早期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积极争取“慧育希望”项目落地天苑社区,帮助居民提升科学育儿观念,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贾如春还特别关注社区的留守老人群体。在天苑社区,老年人数量超过800人,其中长期留守在家的占多数。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他争取到150万元的项目资金,于今年10月成功建成了一座600多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了健身室、阅览室等设施,并提供茶水和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舒适、便利的休闲娱乐场所。

  此外,贾如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通过提供多元化平台,为“一老一小”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根据惠民政策,5岁以下儿童和8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用餐,其余年龄段的用餐价格在5元到10元不等。明亮整洁的环境、亲民的价格和营养卫生的餐品,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

  乡村尽沐文明风 群众乐享文明果

  在官渡镇玉皇村黄角榜组黄桷坪小院,邻里围坐话桑麻,欢声笑语不间断,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淳朴农家满庭芬芳。

  在官渡镇这个出名的文明小院里,“装点”后的民居焕然一新,青瓦白墙红漆,院坝四周的花台里栽种了各种花草,三角梅、菊花……毫不吝啬地展示它的妖娆身姿。

  54岁的刘凤飞,看起来精神抖擞,干干净净。他家的小院坐落在文明小院的左边,绿植簇拥,令人心旷神怡。

  刚浇完花的刘凤飞满面春风,谈及修缮老屋的想法,他侃侃而谈,祖屋是自己情感的寄托,传承祖上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每天打理干净老屋,在这里和邻居摆龙门阵,浇浇花,好不惬意。”刘凤飞说。

  在老屋里,有很多老物件,还承载着老一辈的勤劳节俭生活的回忆,曾经的老屋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是父辈勤劳致富,总是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家人在这里有太多生活上的小美好。

  阳光洒在黄桷坪文明小院,整个小院藏着诗情画意。刘凤飞是个“名人”。2022年,他家被镇里评为“最美文明农家”。刘凤飞家带动示范,同一个小院的村民争相效仿,乐享成果。

  村民刘永康,71岁的他,笑容可掬。他说看到刘凤飞家装修老屋,住起来安逸,看起来舒服。在刘凤飞的帮助下,大家动起手来,把原来养鸡鸭、烂泥的院子整理收拾,才有现在如此优美的环境。

  据悉,官渡镇结合“十无一讲”工作,因地制宜,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示范引领、奖励撬动”,创新探索文明农家“四两”行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聚居点文明农家建设,从“清脏治乱”向“生态宜居”纵向延伸,不断推动农村环境提档升级。

  深化环境治理 建设生态家园

  近年来,赤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坚持重拳治污、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绘就青山长青、绿水长流、空气长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在赤水河三十里河滨大道中段外的河滩上,文华街道60岁的护河员文俊正在开展巡河工作,除了清理各类白色垃圾,查看是否有污水排放也是他巡河的重点内容。文俊风雨无阻地守护这一河清水,一干就是十多年。

  他说:“现在越看水越清澈了,平时巡河看得到河里面的鱼,说明赤水河环境卫生比以前好了,对市民来说是一个好事。”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这些年,赤水河流域建立完善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度,明确各级河长1281名,层层监管、联动发力,织密赤水河流域保护网。同时投入资金1.5亿元治理河道,打造赤水河赤水段三十里河滨大道,种植了大量绿植,既保证河势顺畅、河岸稳固,减缓洪水灾害侵扰,逐步完善河道生态功能、美化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观光旅游一体的最美家乡河,同时也让市民真正感受幸福赤水河。

  赤水市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陈小燕说:“这几年来,赤水市通过持续对赤水河流域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拆除网箱养殖和餐饮娱乐船舶,全面禁止赤水河流域的采砂采石活动,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全部集中收集处理,使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目前,赤水河水环境水质达标率100%,生态流量保障程度100%,赤水河遵义段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64%以上,流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3000余种物种在赤水河畔休养生息。2023年3月,赤水河(遵义段)被评为贵州省首批“美丽幸福河湖”。

  强化禁毒攻坚 构建平安屏障

  2022年4月6日,贵州省禁毒委员会下发关于命名首批“全省禁毒示范城市”的决定,赤水作为遵义市5个县(市、区)之一荣获首批“全省禁毒示范城市”称号。

  紧盯“人员管控”。将无毒村(居)创建与重点整治统筹谋划,充分运用遵义智慧禁毒平台实时掌控涉毒人员动态信息,通过完善“三本档案”制定吸毒人员帮、教、管、控一体工作,助推“示范创建”工作有力开展;立足“本地市场”。强力推进“三清一收”“清源断流”等专项行动,坚持酒毒同检、全员普检、重嫌必检,全方位遏制毒品滥用、堵截毒品渗透、防止制毒发生;严控“外流贩毒”。坚持与外流贩毒流入地重点的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公安机关签订“边界缉毒执法协作协议”,建立打击外流贩毒协作机制,实现情报信息互通共享、共同打击外流贩毒。

  2022年5月,赤水职校、赤水三中、大同五中3所学校荣获“遵义市禁毒示范学校”称号。2022年,全市吸毒人员肇事肇祸“零发案”、涉毒物质“零流失”、制毒案件“零发生”、吸毒人员年轻化率持续降低,实现“无毒市”创建目标。

  培育文明乡风 激发治理活力

  近年来,赤水市持续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家风家训、“红黑榜”、文明积分等方式,移出了好风气、易出了新风尚。

  “我们的家风家训第一条就是孝忠仁志,孝排在第一位,子女要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在石堡乡大滩村,村民袁会仙正在为两个女儿讲解家风家训,她说,自己的家训依靠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如今,她也将家训传授给下一代。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在石堡乡大滩村评选出的文明农家家中,处处张贴着这样的家规家训。石堡乡围绕乡风文明,在全乡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鼓励家家户户设立家风家训,并将其悬挂在客厅、门口,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石堡乡大滩村党支部书记李波说:“我们把乡风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纳入家规,让家风家训有章可循,从而促进乡村文明和谐。”

  在石堡乡,家风家训的传承对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在官渡镇,当地则以“红黑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级社会治理,增强建设和美乡村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晒出文明好乡风。在官渡镇萃华社区的公示栏上,张贴着一张全镇的“红黑榜”。“红榜”上张贴着群众孝老爱亲、环境卫生整洁、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好人好事;“黑榜”则张贴着群众不文明行为。

  谈及“红黑榜”的作用,官渡镇五里村党支部书记袁飞银说:“‘红黑榜’的推行,让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既能够互帮互助,又能互督互促。既树立了榜样,又约束了村民行为。”自“红黑榜”推行以来,官渡镇有25例正面案例荣登“红榜”进行宣传,11例负面案例列入“黑榜”予以曝光、教育。

  一条条家风家训,引导村民向上向善;一个个“红黑榜”,激励村民崇尚文明。如今,在赤水市各村(社区),环境脏乱、铺张浪费、邻里纠纷等不文明现象日益减少,而红白喜事不搞排场、勤俭节约、兑换积分等文明行为蔚然成风,群众你追我赶,共同织密扎牢共治共享文明网。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