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早”立势 以“绿”破局
——黔西南州打造中国早茶产业新高地
当北纬25°的春风携着丝丝温润,如灵动的使者,轻盈掠过云贵高原,黔西南州核心产茶区的晴隆茶园,仿若被大自然以最轻柔的笔触敲响春钟,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奏响春茶采摘的激昂序曲。
这里,作为全国春茶开采最早的茶区之一,其采摘时间较全国多数地区足足提前15至20天,恰似在春茶市场的赛道上全力抢跑,形成有竞争力的“时间差”优势。
这份“早”,不仅是时间上的领先,更是抢占市场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踏入这片生机盎然、绿意葱茏的茶园,从茶农们口中了解到,每提前1天开采,每亩茶园便能多创收287元。
早春茶叶贵如金,一两茶叶一两银。同样,在海拔1200米的晴隆县大厂镇茶园,天刚蒙蒙亮,茶农张建国就已经穿梭在茶树间,忙碌地采摘特级“乌牛早”鲜叶了。
“如今,‘乌牛早’鲜叶收购价每公斤能达320元,种半亩玉米可远远比不上这笔收入!”张建国笑容满面,那质朴的笑容里,眼神中满是对当下生活的知足与惬意。
往昔,张建国一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种上茶叶后,连续三年接受系统培训,他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汲取采摘技巧的养分,逐渐练就精湛的采摘技艺。经他手采摘的鲜叶,优质率从最初的43%大幅跃升至91%。
如今张建国的生活,恰似春日里蓬勃生长、生机无限的茶树,满是盎然生机与希望。
张建国的蜕变,正是黔西南州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黔西南州精准聚焦规模升级、技术赋能、品牌突破“三个转变”,将其化作披荆斩棘、开拓奋进的有力“利刃”,对茶产业格局展开大刀阔斧的革新与重塑。2024年,全州茶园规模总面积拓展至62.81万亩。早茶产业成绩斐然,产量攀升至5600吨,在总产值中的占比成功突破35%大关。漫山遍野的茶树犹如一片浩瀚无垠的绿色“财富宝库”,源源不断地为当地创造丰厚收益,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放眼金州大地,盘江两岸,这般活力四溢、令人瞩目的绿色蝶变,全州正在62.81万亩茶园中逐次铺展、精彩演绎。各地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茶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各显神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在兴义,连绵起伏的喀斯特峰林与郁郁葱葱的茶园相互辉映,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其独特的地貌与温和宜人的气候,仿若大自然倾尽全力馈赠的珍贵礼物,被当地巧妙融入茶产业发展之中。
“我们在茶园里套种了樱花、桂花等花卉,还有一些本地的珍稀树木。”兴义万峰茶园负责人文少平眼中满溢对茶园的热爱与自豪:“这绝非简单的装点,花卉树木能吸引益虫,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侵袭,落叶还能化作天然肥料,持续滋养土壤,为茶树生长营造绝佳环境。每至花开时节,这里的景色美得令人心醉神迷,游客常常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这满目的翠绿与缤纷花卉,正是“绿”理念在茶园的生动实践。
正如文少平所言,如今兴义的茶园,早已超脱单纯茶叶生产地的范畴,华丽变身为生态旅游的热门打卡胜地。游客们纷至沓来,既能沉醉于喀斯特峰林与葱郁茶树交织的自然美景,又能亲身参与采茶、制茶,深度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尽情感受大自然与茶文化交融共生的氛围。
当地茶企敏锐洞察发展机遇,加速技术革新,纷纷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在兴义市连春茶叶加工厂内,技术人员张伟指着一台新型揉捻机,难掩兴奋之情介绍:“这可是咱们提升茶叶品质的‘秘密武器’,它能依据不同茶叶的品种、含水量等特性,精准把控揉捻力度与时长。就拿我们研发的加入本地砂仁香料的风味茶来说,全靠这设备精细加工,让茶香与香料味完美交融,一推向市场,便凭借独特口感收获热烈反响,供不应求。”
先进设备助力茶叶生产,让茶叶在保持“早”的优势基础上,品质更优,“绿”意更浓。
而在望谟,充足的光照与丰沛的水资源,如同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片土地,也为茶园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望谟县郊纳八步农业综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唐仲智满怀信心与期待地介绍:“我们和省农科院携手合作,开展茶树品种改良项目,历经数年不懈努力,培育出的新品种不仅能完美适应本地环境,茶叶的氨基酸含量更高,口感也更为醇厚。”
这一成果,是科技助力绿色茶产业发展的有力见证。
在望谟县郊纳镇八步村,舒维军茶叶制品加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车间工人赵德武感慨万千:“以前加工全凭人工经验,如今有了这智能化设备,能精准控温、控湿,效率提升了好几倍,茶叶品质也更加稳定。”
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使用,让望谟茶产业在追求“早”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茶叶品质,凸显绿色生产理念。
在销售上,望谟紧跟时代步伐。年轻的电商主播小杨一边对着镜头热情直播,一边熟练展示着茶叶:“家人们,瞧瞧我们望谟的早茶,芽头饱满,香气馥郁,都是现采现发。”
通过电商平台,望谟早茶如同插上翅膀,飞入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销量逐年攀升,有力推动了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黔西南州正是凭借“早”这一独特优势,各县(市)的茶产业各展所长、齐头并进,全力打造中国早茶产业新高地。(记者 韦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