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隐入天际,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小城——松桃,悄然迎来了夜的序曲。
“走,去九龙湖看村晚!”
3月8日晚,一场民族风味十足的“村晚”正在九龙湖畔万人广场热闹开演。“咚!咚!咚咚咚……”明快激昂的鼓声划破夜空,一条条色彩缤纷、栩栩如生的“巨龙”闪亮登场。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舞者身姿矫健,步伐整齐,以默契的配合赋予“巨龙”鲜活的生命力,随着绣球的轨迹变换,一金一红两条“巨龙”时而盘旋上升,似要冲破九霄,展现其威严与豪迈;时而俯冲而下,仿佛与大地深情相拥,传递出亲切与吉祥,变幻莫测的舞龙招式精彩绝伦,令人眼花缭乱,观众们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寨英代表队表演“祥龙出洞”。
在表演的队伍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文华仙,是寨英镇一个食杂店的老板,也是组织此次舞龙表演的队长,年近六旬的她看着手边的“巨龙”满眼笑意的说,“舞龙将近四十年了,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
文华仙与滚龙的合影。
文华仙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在寨英,逢年过节,镇上都会敲锣打鼓举行舞龙表演,她的父亲也是表演队伍里的一员。
“小时候,只要锣鼓一响,我浑身都来劲了,跟在龙尾巴后面满街跑,一招一式百看不厌。”儿时看热闹的场景,给她留下了美好回忆,由此便与舞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数十年的刻苦学习和钻研,文华仙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舞龙的接力棒,带领着舞龙队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寨英滚龙“舞”进千家万户,将非遗文化不断延续传承。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并传承这份热爱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藏在这家整洁明亮、货品齐全的小店里。
“这些都是本地特产,有米豆腐、花生米、卤鸭子、山蕨粑、龙须茶……”
“寨英滚龙是舞龙的一种,因舞动时龙身翻滚幅度大,像滚动着一样,得名为‘滚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想体验寨英滚龙的待会可以和我一同去小镇广场……”
若不是置身在一家食杂店,光听介绍,还以为是导游在讲当地特色呢。只见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别看小店现在生意红红火火,刚开店时文老板也遇到过经营难题。
文华仙向游客介绍当地特产。
为了传承寨英滚龙,文华仙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租了个门面,开起了食杂店。开店之初,文华仙一门心思想着省钱:柜台和货架都是在二手市场淘的旧货;为了省电,房顶就装了两只小灯泡。她还生怕“货不全、不赚钱”,于是购进各种货物,这让原本就不大的店铺,显得更拥挤凌乱了。
“那段时间就是没有头绪的蛮干。”文华仙回忆道。“起早贪黑地忙里忙外,可是到头来也没挣多少钱。”这大概是许多小店成长的必经阶段。
铜仁市烟草公司松桃分公司的客户经理曾慧了解到文华仙的经营困境后,为其量身定制了店铺焕新方案。从店外的招牌装潢,到店内的墙体粉刷,再到整个店面布局与商品陈列,全都换了新模样,并打造了“非遗+特色美食”的经营新模式。文华仙站在焕然一新的店铺里,指着电脑实时更新的销售数据,激动地说:“自从我将寨英滚龙文化和本地特色美食融入日常经营中后,小店的营业额翻了两倍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更让她自豪的是,游客都喜欢来她这购物。“说我这店别具特色哩,有非遗文化还有特色美食!”
小店的兴旺生意如春风化雨,不仅抚平了文华仙的生计愁绪,更在她掌心注入传承的力量,当指尖在竹篾间翻飞第十六个年头,这位非遗传承人开始将寨英滚龙的金鳞彩鬃化作图谱,擎着父亲传下的鎏金龙首,跃动着金甲龙影,带领寨英滚龙走向世界,每一次腾挪都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机。
寨英古镇举办舞龙表演。
如今,寨英滚龙俨然一张烫金的文化名片,吸引着万千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文华仙的小店也乘文旅融合之风、借乡村振兴之力,在传承与创新中经营得有声有色,一个小店的蝶变印证了“小终端也有大作为”的可能。(刘佳林 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