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秸美”)、天津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宿州中农秸美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研发的“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分离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通过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
作为中农秸美的战略合作伙伴,贵州国台数智酒业集团(以下简称“国台”)联合科研力量,通过生物酶解技术,攻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难题——将高粱秸秆、酒曲废稻草转化为工业原料,废弃酒糟提炼为高端饲料、文化用纸,实现副产物全价值利用,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突破。
从零到一:洞察绿色需求,助力绿色转型
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突破成为产业竞逐焦点。
此次科研项目首创“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分离技术”,以酶催化技术替代传统化学及物理处理技术,通过自主创制高性能核心酶,突破木质纤维素秸秆解聚酶的分子设计与酶制剂智造及产业应用的瓶颈,解决了利用生物酶酶解技术在秸秆组分分离的难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传统化学生产工艺比较,该产业化试验线的能源(蒸汽、电)消耗降低70%以上,节水80%以上,原料利用率近100%。
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路线创新性强,装备集成度高,在秸秆资源全组分高效分离与高值转化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生物质化工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价,该成果“为生物质精炼提供了中国方案,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从完善产业化设计方案到推动项目从实验室走入万吨规模,国台作为深圳中农秸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携手,以“真金白银”为项目提供助力。
当前,国台已与深圳中农秸美达成战略合作,将这一技术引入酿酒生态链改造,聚焦原料、酒曲、酒糟三大环节,进行立项研发,破解酿酒生态链难题,更形成可复制的“农业废弃物-工业原料-高值产品”转化范式,提升我国绿色产品供给量。

直击痛点:立足行业实际,解决关键问题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指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已成为产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论断直击行业痛点——尽管酒糟100%再循环已成为行业研发共识,但多数企业仍困于肥料化、饲料化等初级路径,酒糟中25%-30%的稻壳与未利用完全的淀粉、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始终未被真正“唤醒”。
技术困局如何破题?酶解聚技术给出新解。
通过分子设计改造核心酶,该项目实现两大突破:一是精准分离酒糟中的有机物与纤维素——前者经提纯可开发为高端饲料添加剂,后者经酶催化转化为书画纸浆等高级产品,可直接对标进口木浆品质;二是构建"原料-酿造-废渣-高值产品"的闭环经济模型,使每吨酒糟增值空间从数百元跃升至数千元。实际上,酒糟中除含25%-30%稻壳,还有未被完全利用的淀粉、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蕴含高附加值开发潜力。
“若该技术全面推广,将重构酿酒业与农业的生态链接。”相关人士表示,此科研项目将改变长期以来酿酒业废物循环利用的难题,使酒糟从“环境负债”变为“战略资源”、秸秆从“焚烧隐患”升级为“工业原料”,解决酿酒业的环境污染困扰。同时,为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辐射产业:展现民企责任,推动整体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在全国企业总量占比超过90%的经营主体,民营企业顺势而为,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节能减排降碳的重要贡献者。
酱香白酒酿造过程中,产生大量高粱秸秆、酒曲废稻草、废稻壳等。《“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近年来,国家层面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农业废弃秸秆的绿色处理和综合利用。
此次科研成果,针对高粱秸秆、酒曲稻草等酿酒副产物,以酶催化技术替代传统化学及物理处理技术,形成生物基纤维素、还原糖和木质素三大工业原料,应用于纸浆领域、生物发酵和生物医药领域,航空燃油的清洁能源领域等,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附加值显著增加。同时,分离后的酶解液还可作为有机肥代(黄腐酸有机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据悉,每吨秸秆可产出60%的生物基纤维和30%的黄腐酸有机肥,实现秸秆组分“吃干榨净”。
未来,该科研项目还将进一步深化,使下游产业价值更高,形成高价值产业链。第一,科研项目将进一步为工艺制定数字化标准,推动车间生产进一步完善,实现智能化、产业化,为未来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提供参照;第二,科研项目将进一步抓好全局性规划,形成封闭式的生态型、单元化的产业园式产业模式,从源头入场到关键酶解技术到下游产品,形成三大产业,让农业高附加值技术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进位升级。(徐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