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烟田里,伴随着“轰隆轰隆”的机械声,泥土如流水般覆盖在两边地膜上,操作机器的石明勇抹了把汗笑道:“还得是改进过的培土机好用,以前七八个人要把这块地整完起码要一天,现在两三个人一个早上就干完了。”
家住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团结乡草坝村的石明勇,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小火牛”。这名字既是他风风火火性格的写照,也暗含了乡邻们对他“倔劲儿”的敬佩。
石明勇正在开展土地覆膜
从修车工到“种烟匠”的转身
48岁的石明勇皮肤黝黑、双目有神,一双粗糙的大手却总能捣鼓出令人称奇的新玩意儿。自幼跟随父母种烟的他,年轻时做过司机、修车工,2010年重返烟田独立种烟。与烟苗、土地的感情与生俱来,石明勇在接过父辈种烟手艺的同时,也接触了很多中小型农机具,这位资深“机械师”敏锐地发现了现有农具还有很大改良空间。
“修车和种烟都是手艺活,人很重要,机械同样重要。”石明勇指着地里的培土机说到,“这款培土机我只是适当的加了一个盖土的小斗,效率就高了很多!”
他将自己多年来的修车经验运用到种烟机器的改造升级,在烟田里掀起了一场“农机革命”。
石明勇介绍自制烟叶打包机
“家庭车间”里的小小发明家
走进石明勇的“农机工匠室”,一地的螺丝刀、扳手,还放着一台切割机。墙角堆着一台刚刚改良过还未组装完成的培土机。
以前的打孔机十分笨重,并且是柴油驱动,坏了也不好修理。石明勇在网上对比了许多厂家,终于找到了一款电瓶便携式打孔器,稍加改良后,就成了打孔破膜两用机器,使用续航长达6小时以上。
紧跟网络时代步伐的石明勇两年前无意间刷到了机械打包机的短视频,便萌发了改造打捆机的念头。说干就干,他立马去市里买了一批材料,搬出切割机,拿出废板材,在自家的小车间里开始忙活。
“之前我们都是用人工打捆,三个人一天最多只能捆一千斤烟,现在用这个机器,两个人一早上至少能捆1500斤,一点都不费手。”石明勇一脸的自信。
经过他的反复改良,他将自己组装的烟叶打包机更换到了第五代,成功实现了烟叶打包效率翻倍,人工减半。
石明勇自己改装的打孔器和破膜机
“共享发明”惠及万亩烟田
附近烟农看到石明勇的新工具,便想高价请他帮忙造几台,他果断拒绝了:“高价我可不造,原价我就帮忙,处了几十年的乡亲们,我不会赚他们这种钱。”
于是附近的烟农都用上了物美价廉的新型农机具,其他乡镇的烟农也多次来参观石明勇改装后的机器,四川的几个好友也来找石明勇“取经”,好几台“小火牛牌”烟叶打捆机已远赴宜宾等地。
石明勇算了一笔账,对比附近种烟面积相近的烟农,他一年的用工成本要节约将近一半。“我家今年种了86亩烤烟,一个工人一个小时是十二块钱,光是烟叶打捆环节,打捆机一年就能给我节省两万多小工费。”
“大儿子愿意在家和我种烟,能照顾两个孩子,加上我的这些小改造,他也不觉得种烟像以前一样苦了。”谈到未来,石明勇信心满满。“我必须要把我这一身手艺传给他!不论是种烟,还是机器改装。”
穿透顶棚的阳光洒在“小火牛”的脸上,这位烟田里的“机械师”,正在用沾满油污的双手,拨弄着一家人的财富密码。正如他所说,用双手,成就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