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精制芦笙 传承文化-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丹寨:精制芦笙 传承文化

2023-07-05 18:30:49  来源: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芒筒芦笙是丹寨县苗族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每逢传统佳节,苗族同胞都会奏响芦笙乐,跳起芦笙舞欢庆节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交通信息和的发展,制笙技艺日益成为了苗族同胞手中的“铁”饭碗。

  这些天,笔者来到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杨国堂的家里看到,杨大伯正在给学徒杨林海讲解制作芦笙的技术要领,杨林海说,自己跟随杨国堂老师学习这门技艺已有5年多,但是许多制作工序还没有掌握到位,一有疑问就往老师家里跑。 杨林海说:“我们做到有不懂的地方,就跑过来请教公,公也耐心跟我们讲那点做成那样,才能吹出想要的音质来。公讲:只要你们爱学随时来问我。”

  杨国堂是丹寨县境内芒筒芦笙制作高手,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里长大的他,从小热爱芦笙演奏,15岁变开始从师学习该项技艺制作,4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年轻的少年用辛勤的汗水和持之以恒的专攻,成为了当地芦笙制作技艺的领军人物,在2018年被评为了该项技艺制作的国家级传承人。杨国堂说:“这个芒筒芦笙对我们苗族人来说很重要,有些什么节日都很需要它,通过芦笙的表演,表达我们苗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祝福,所以我们这个芦笙不能丢。”

  从屈指可数手工艺人到传承人身份的转变,这些年,杨国堂也在积极思考和实践,不仅持续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所长,也承担起了技艺“传、帮、带”的作用,从芦笙的选料、烤料、装簧片到试音、定音等70多道工序,杨国堂都进行一对一手、把手教学,提供音乐理论和制作技艺的指导,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当地青年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苗族芒筒芦笙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通辉说:“在芦笙制作过程中,最难最难的是簧片。这簧片,你做不好的话,这芦笙真的是很难吹,吹不出那种效果,非常感谢杨公师傅手把手教,我才慢慢的学了才会这些,把芦笙做更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关注以及交通信息、旅游业的发展,芒筒芦笙乐器逐渐走进了学校、景区以及越来越多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芦笙手工艺人们也迎来了事业的春天。杨通辉说:“很多高校啊,各个中小学都,还有还有那个社会的芦笙爱好者,都来订很多,来一订就是几十把几十把的订出去,所以一年下来都忙个不停,现在一年收入以来也有四五十万,我对芦笙制作方面越来越有兴趣。”

  据了解,2008年6月,丹寨县的苗族芒筒芦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该项技艺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州级2人、县级4人。苗族芒筒芦笙正在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传承发展。 杨国堂说:“教那些徒弟,他只要来学,我就尽量的耐心教他、免费的教他,教他会做、会吹为止,要一代传一代把这个芦笙发展下去,教那些年轻人是我的义务,是我的责任,把他们教好传承好。”(邹燕 李光林 李勇琴)

[责任编辑:王雪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