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5.8万个山头看贵州“绿色之变”-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从125.8万个山头看贵州“绿色之变”

2023-07-06 10:19:17  来源:贵州日报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从125.8万个山头看贵州“绿色之变”

  近日,江口县获得国务院1000万元激励表彰,用于推动森林草原资源保护,进一步提高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山地和丘陵占贵州国土面积的92.5%。据统计,全省共有125.8万个山头,从它们看贵州,山地公园省的称号名副其实。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贵州,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坚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乌江流域铁腕治污、晴隆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实现了水变清、荒变绿、绿变富的精彩蝶变。

  系统治理:“一张图”规划引领

  入夏,赤水河一级支流大同河和赤水河交汇处,生态岛上白鹭翩跹起舞,美不胜收。

  近年来,赤水市通过对大同河、赤水河系统修复治理,调整优化生物布局,完善亲水步道、生物隔离廊道,建立白鹭岛核心保护区等,赤水河流域绿水青山得到呵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赤水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是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其中一个子项目。

  目前,在自然资源部的统筹指导下,贵州已顺利完成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并加速统筹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建设。

  对生态修复什么、在哪里修复、如何修复?贵州给出了系统性答案。

  以山水为界,统筹国土空间布局,贵州对全省生态修复工作进行“一张图”综合规划,计划2021年至2035年,分步骤有序实施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黔中城镇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重点工程等“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大任务,构建全省生态修复新格局。

  当下,贵州正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武陵山模式,武陵山区涉及的各生态修复子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完成后,区域森林覆盖率将提升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可减少30万吨;废弃矿山修复率达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15.49%;耕地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

  源头治理:“一盘棋”统筹考虑

  乌江作为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贵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系统治理观念,践行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贵州担当”。

  乌江34号泉眼,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

  2009年,经环保部门检测,该处泉水总磷浓度高达300毫克/升;氟化物浓度高达120毫克/升。泉眼以下的乌江遵义境内断面全部为劣Ⅴ类水质。

  循着34号泉眼,找到污染源头——交椅山渣场。矿山渣场的磷石膏废渣堆积如山,由于缺乏防渗漏设计,高浓度含磷污水渗入地下,与乌江地下水汇合,通过34号泉眼污染乌江。

  乌江成了“污江”,如何再让乌江变清?做好源头治理是关键。

  保护长江,必须下好“一盘棋”。2009年,铁腕整治乌江沿岸磷化工污染,管控生活面源污染,实施全面禁渔,引导渔民拆除网箱养鱼……一场乌江生态保卫战全面打响!今年3月1日,《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今天,来到地处乌江源头水域的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曾经的渔民收起渔具,在岸边开起了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网店等,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村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贵州磷化集团持续推动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取得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的新突破,将磷石膏广泛应用于绿色建材、可降解地膜、新型材料包装箱等新产品中。目前,磷石膏综合利用已形成建材、充填、水泥缓凝剂、分解制酸、生态处置五大路径,年消纳处置量1000万吨。2022年,贵州磷化集团已实现磷石膏增量“产消平衡”,磷石膏综合处置利用率突破80%。

  …………

  重塑山水底色,一条乌江的绿色蝶变,见证了贵州生态保护修复的决心、力度。2022年,我省119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和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8.3%,全省河湖生态持续向好。

  综合治理:“一体化”系统修复

  作为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达61.92%。乱石横生的荒山秃岭遍布,如何打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翻身仗”?

  在晴隆县茶马镇,透过石缝,漫山遍野的花椒枝条汲取水分顽强生长。

  面对山高坡陡、土层稀薄,70%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石漠化的“土地癌症”,茶马镇人民坚守祖辈生存的家园,种植1.4万余亩花椒治理石漠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石漠化综合治理中,黔西南州以创新联盟为依托,组织相关科研团队深入调查了解石漠化区域农业生产作物种植品种和模式,构建起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区域生态发展模式。

  其中,重度石漠化区域实施“果树—牧草”、中度石漠化区域实施“果树—牧草—畜禽”、轻度石漠化区域实施“果树—经济作物”、潜在石漠化区域实施“经济作物(牧草)—畜—沼—肥”。

  目前,在兴义市,石漠化核心示范基地通过引种试种,筛选出适宜在兴义市石漠化山地种植的芒果、澳洲坚果、油梨、牧草等8个优势特色作物新品种。

  从2012年到2022年,全省石漠化治理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昔日的石头山被“绿毯”覆盖,荒山披绿变金山银山。(记者 金秋时)

[责任编辑:王雪松 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