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道行义传薪火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惊亚 吴箫剑
北倚娄山,南濒乌江,远瞰巴巫,险要天成。地处贵州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古称“播州”,遵义地名最早见于唐贞观年间,取义《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据专家考证,这座城市的建城历史已有800多年。
赤水河,似从云上飘来,留下一江秀水;俊美的乌江,像一条巨龙横穿遵义。遵义曾是川盐入黔、黔货入川的重要码头城市,众多古镇因船运而兴。
近代以来,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成就伟大转折,铸就不朽丰碑。红军长征在这里转战三个多月,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的传奇,让这片中国革命的圣地蜚声中外。
如今,遵义的酒、遵义的茶、遵义的米、遵义的红辣椒、遵义的好山好水,成为一张张新名片,展现着这座历史之城日新月异的变化。遵义也由此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个称号。
从秦汉开始形成独特文化圈的遵义,展现了对巴蜀和楚湘文化的兼收并蓄。应对险要地形的不屈不挠,近代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翻开了革命文化的生动章节,贯穿其中的是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城市文化血脉。这种文化血脉续写着遵义新的传奇。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全省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是10年前的3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征程上,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遵义阔步向前,续写新篇章。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2021年5月3日摄) 陶亮摄/本刊
遵道行义写新篇
如今,走在遵义市大街小巷,“遵道行义”四个大字随处可见。“道”谓天下通行之路,“义”谓天下合宜之理。
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六个毛主席亲手题写的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建筑临街而立。88年前,在这座小楼里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遵义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遵义所在的黔北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在遵义桐梓县发现了远古“桐梓人”的遗址、化石;从秦汉开始,遵义受巴蜀文化和楚湘文化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其文化绵延久远。
古柏林静立禹门山,一派钟灵毓秀。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因村前乐安江中一片四面环水的沙滩而得名,从乾隆年间至清末,先后走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一批文化名人,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的说法。
位于沙滩村的黎庶昌故居内,展示了清光绪十年,沙滩文化代表人物,著名外交家、散文家、学者黎庶昌根据多年驻外体验写成的《敬陈管见折》,“一曰水师宜急练大支,一曰火车宜及早兴办,一曰商务宜重加保护……”从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阐述改革措施,走强国富民之路。
“作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批人,黎庶昌的建言代表了从封闭环境中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面对中国和世界事务所做的思考。”黎庶昌故居讲解员杨华华说。甲午战争爆发后,每每有战败消息传来,黎庶昌禁不住痛哭流涕,终日不食,1898年逝世于沙滩老屋。
当马克思主义的星火播撒在中华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进入新时代,遵义秉承遵道行义的精神,不断写下新篇章:脱贫攻坚战场上,赤水市在贵州率先脱贫出列,遵义在贵州率先整体脱贫。在乡村振兴征程上,遵义大踏步前行。
播州区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直到世纪之交,村庄还是处处土墙茅草房。最多时,全村3000多人外出打工讨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荒茅田”变成花繁叶茂的新农村,“很多村民回乡,办农家乐,吃旅游饭,祖传的土陶手艺也有了用武之地。”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与2014年相比,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948元增加到23613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从16万元增加到1192万元。
自强不息见骨气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娄山山脉从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乌江与赤水河从两侧流过,山水刻就遵义大起大伏的险要地势。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镌刻在崖壁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占领娄山关后,毛泽东即兴填词。当时,数十万敌军仍然尾随其后,前方还有金沙江、大渡河。笔走龙蛇、苍劲雄浑的字迹下,迸射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令人信心倍增。
“深明大义、开放包容、勇于开拓的精神,永远刻在这座城市文化的血脉里。”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黎铎说。
群山环抱的正安县,偏远闭塞,土地贫瘠。穷则思变,20世纪80年代,正安人冲出群山包围,组织“三百娘子军”下番禺,率先拉开了贵州有组织性劳务输出的序幕。
20多年后,正安县委县政府去沿海招商,将曾在吉他厂打工,已成为优秀企业家的正安人请回大山。目前,正安县吉他产业园已建设超过8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累计入驻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126家,年产销吉他600余万把,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山高石多,世代缺水。“七一勋章”获得者、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生生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天渠”,结束了当地“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让穷窝窝旧貌换新颜。
黄大发常说一句话:“共产党员怕牺牲能行吗?那些先烈拿身体去堵枪眼都要干,我们做事就要有这种精神。”
2022年底,“天渠”之上,历时4年修建的大发渠特大桥正式通车,团结村融入交通大动脉。黄大发老支书“通水、通电、通路”的三个愿望都已实现,民宿、露营、农旅基地等旅游项目陆续入驻和完善,现任团结村两委班子正在进一步谋划“桥下经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超过8万名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从大城市跋山涉水来到遵义,他们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在遵义建起了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和科研单位,点亮了遵义现代工业之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扎根在遵义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处。
今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距离酒泉2000公里之外的遵义,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也紧张关注着发射实况。这家成立于三线建设时期的企业,此次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提供了锌银蓄电池共9种22台,其中为运载火箭提供了5种15台,为载人飞船提供了4种7台。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攻克负极容量损失、隔膜老化等技术难题,让我们的电池重量更轻,使用寿命更长,性能更加稳定。”公司副总经理袁再芳说,“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梅岭人扎根革命老区,坚定报国信念,在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卫星导航等重大工程中,几乎从未缺席,在中国向‘星辰大海’的奔赴中,留下了独特的遵义印记。”
坚韧不拔、永不言弃,英雄的城市造就英雄的人民。
“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出生于湄潭县一户农民家庭,2018年西南边陲,面对危险的扫雷任务,他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手榴弹爆炸的生死瞬间,他奋不顾身一扑,保护了身后的战友,却永远失去了双眼双手。
重伤致残的杜富国,依然顽强地用一句句“让我来”迎接生命中的种种挑战。他战胜伤痛和残缺,自己穿衣、洗漱、叠被子、开门、跑步、用盲杖走路、用机械手吃饭。他在全国各地传播“让我来”的精神,激励更多新时代追梦人奋勇前行。
薪火相传守初心
在湄潭县郊,有一处特殊的建筑——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大片国土沦陷,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开始西迁,穿越6省,最终定校于遵义、湄潭,并在这里坚持办学7年之久。
贵州三大文庙之一的湄潭文庙,成为浙江大学校部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在遵义湄潭的7年里,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战火中,浙大师生们坚持切磋学问、探求真理,为夺取抗战胜利携手前进,‘文军西征’的精神感染了湄潭百姓,也反哺了湄潭今日的发展。”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说。
“其味极佳”,唐代陆羽《茶经》盛赞遵义茶。在湄潭办学期间,浙江大学强大的科研力量,使湄潭茶叶种植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储备了一大批茶叶专业技术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湄潭县依托深植民间的茶文化和先人一步的种茶技术,大胆改革盘活土地资源,主打“茶旅融合牌”,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1名。2022年,湄潭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约共建“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聚焦茶学领域开展前瞻性及应用性技术研究,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共同体。
从空中俯瞰遵义,水网四通八达,山峦绵延起伏,2900余万亩林地覆盖了这座城市一半以上的面积。山美水美林美,造就了遵义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这里既有“中国最美的丹霞”之一赤水丹霞,也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存海龙屯土司遗址。“生态名片+历史名片”正在成为遵义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响亮招牌。遵义母亲河乌江,经过多年系统治理,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消失多年的胭脂鱼等珍稀鱼类重现,赤水河再现碧水东流、清波荡漾的景色;茶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成为地方旅游名片。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满眼盐船争泊岸”,遵义自古船运文化深厚,商贾云集,潜移默化造就了城市开放和包容的气质。今天,纵横交错的水、陆、空交通网让古城遵义的人文交流“朋友圈”越来越大。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一船出省、直达长江的梦想一朝实现;巨龙般的高铁在山间驰骋,拉近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距离;借助新舟机场、茅台机场以及黔粤班列“遵义号”,与粤港澳大湾区及更大的海外市场连接……遵义冲出群山包围,对外贸易已拓展到141个国家和地区。
薪火相传,初心不变。赤水河畔,白酒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经济持续领跑全省;田野上,红色、绿色星星点点,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辣椒、茶叶种植面积稳居全国地级市第1和第2位,中药材、红粱种植面积均居贵州第1位;2022年,遵义接待游客8000余万人次。
“远溯汉三贤、清三儒,近看红色文化、三线文化,以及抗战等历史带给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积淀,缕缕黔北文脉绵延不绝,凝聚成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黎铎说,“吐故纳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造就遵义独树一帜的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