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毕节实践丨高高的乌蒙山-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新发展理念的毕节实践丨高高的乌蒙山

2023-07-17 18:03:25  来源:贵州日报

  夏日的乌蒙高原,山势雄浑,苍茫辽阔。这注定是书写传奇的地方——

  87年前,在这莽莽苍苍的大山里,红二、六军团发起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甩掉数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突出绝境,闯出生路。

  35年前,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大幕。

  3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乌蒙儿女把绝处求生、勇往直前的红色基因转化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唤醒这块千年沉寂的土地,绝地突围,力拔穷根,将一面精神之旗插上了高高的乌蒙山。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乌蒙儿女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毕节试验区精神为引领,奋力追逐梦想的光芒。

  高质量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战斗,正在乌蒙高原打响。

  绝地求生的豪气

  30多年前,联合国有关专家到乌蒙山区考察后,丢下一句话:不适宜人类居住。

  联合国专家的评价,乌蒙儿女偏不信。天不能改,但地能换。

  “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1986年春天,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在群众会上的话铿锵有力。

  乡亲们跟在文朝荣身后扛着锄头上了山。经过1987年以来的十多个冬春的艰苦奋战,硬是把30多个“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目前,海雀村共有林地达1.3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提升到了77%。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一股战天斗地的英雄豪气在乌蒙群山间升腾。

  在金沙县平坝乡,同样山越来越秃、地越种越薄、人越来越穷,时任乡党委书记杨明生毅然辞官,带领乡亲们种树,改变生存环境。在组织批准他“留职带薪”种树后,杨明生立下军令状:3年内完不成育林6000亩,请组织就地免职。

  此后的20余年间,杨明生带领合作社硬是让裸露石山变成了莽莽苍苍的森林,全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8000亩,234个秃山变成了林海。

  大方县六龙镇全国劳动模范李淑彬、纳雍县新房乡长沟村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杨明珍、织金县熊家场镇绿化“愚公”王常鹤……一个个闪着光芒的名字,书写了乌蒙山生态蝶变传奇。

  数据显示,1988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人工造林1000万亩以上,治理石漠化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每年完成义务植树960万株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14.94%增长到现在60%。

  松风起处,乌蒙群山间一棵棵挺立的华山松,就是一个个英雄挺拔的身影,就是一块块屹立不朽的丰碑。

  “凿通”大山的韧劲

  “宁愿累死,也不愿被大山困死。”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乌蒙儿女面对层层叠叠的群山发出了抗议的呐喊。

  他们明白,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还得改善基础设施,才能冲破贫困“大山”的包围。

  2002年,时任大方县马场镇新迎村党支部书记郑世芬受够了村子“前面是岩,后面是山,一出家门九道弯”的恶劣环境,决心带领村民打通手扒岩,结束村民通过羊肠小道进出的历史。

  向镇里申请来1万元的炸材费后,郑世芬带领村民走上手扒岩。大家每天打着手电筒,提着煤油灯,起早贪黑扑在工地上,饿了吃苞谷粑、火烧洋芋,乏了喝口苞谷酒,实在太累了就趴在石头上靠一会……两年后,新迎村打通了一条挂在山崖上的平坦路。

  凿通出山路,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地处可渡河畔的威宁自治县新发乡龙潭村,出门必须经过“猴子难登攀,鸟儿无处息”的手扒岩,岩壁上只有一条“鸡肠子”路,要用手扒着过。

  2000年,为了打通出山路,龙潭村党支部书记曹顺友在手扒岩上的岩洞里睡了8个多月,带领村民硬生生从悬崖上凿出一条出山路。

  赫章县白果街道石板河村2000余名村民用钢钎、錾子、大锤、雷管、炸药、绳索、洋铲等传统的工具,在笔直的悬崖上一錾一锤、历时近3年,在悬崖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通达外界的“挂壁”公路。

  没有挖机用锄头,用钢钎大锤;没有铲车用撮箕,用背篓……顽强的乌蒙儿女用自己的双手凿通了一条又一条出山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如今,在乌蒙儿女不屈的奋斗下,在党的好政策的倾力扶持下,毕节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显示,毕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通车里程达1086公里;组组通通车里程达1.46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538公里,飞雄机场开通20余条航线,外联内畅的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今天,当汽车在大山深处风驰电掣,当列车穿山越壑,一个个英雄的形象在莽莽群山间高大起来,一股执着的英雄气在天地间弥漫。

  随着交通的改善,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毕节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追逐梦想的光芒

  与全国一道战胜贫困、同步小康,曾经是乌蒙儿女追逐的梦想。

  广大党员干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向着梦想迈进。

  彝家姑娘宋冰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偏远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泉发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决战贫困。立下了“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单”的铮铮誓言。

  刚过而立之年的时任纳雍县寨乐镇党委副书记许超因大学毕业当兵,不幸在训练中摔断上脊柱,恢复不好的他原本需要手术,却因一直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一再耽误脊柱手术时间,导致脊柱病变,背形佝偻,两鬓花白。“等乡亲们脱贫了,我去北京把病变的脊柱碎掉接上钢针。”许超的坚守让人泪目。

  活着的人全力战贫,牺牲的人精神永存。

  大方县凤山乡谢都村村主任陈永凤,在她身患脑梗,医生告诫她要好好休养,否则有生命危险时,她依然坚持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最终被病魔击倒,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壮歌。

  赫章县白果街道月亮洞村第一书记李绍山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四处奔波劳累,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龙昌坪下的好书记彭练基、浙江小伙耿展宇、“拼命三郎”李清平……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高高的乌蒙之巅,一个个英雄的名字闪耀着精神的光芒。

  心中有光,脚下有力。跟随英雄的脚步,乌蒙儿女同全国一道战胜贫困、同步小康。2020年底,毕节市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98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6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摘掉贫困帽之后,时代赋予了乌蒙儿女新的梦想: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站在新的起点,早已和这片热土融为一体的毕节试验区精神,正成为乌蒙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沿着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梦想之光,勇往直前,再书辉煌。(记者 谢朝政)

[责任编辑:刘昌馀 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