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村路 越走越宽广!经济区小碧乡掀起村集体经济发展潮-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富民强村路 越走越宽广!经济区小碧乡掀起村集体经济发展潮

2023-07-24 18:43:19  来源: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

    盛夏时节,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小碧乡马寨村的马尾松林地里,40余位村民正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为一个天麻示范种植基地挖沟、捞厢、种菌包……

    这是赫章县的一家企业,在马寨村打造的一个天麻示范种植基地,面积有300亩。等这个基地建好后,下半年,该企业还将与马寨村一道,在当地合作种植不低于800亩的天麻,企业总部和一条龙的深加工基地也将落地在马寨村,预计一年可为村里带来近千万元的收益。

    整村搬迁前,马寨村是小碧乡16个行政村中,比较偏僻的一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一直比较薄弱。整村搬迁后,经济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马寨村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逐渐凸显。

    2022年,马寨村实行换届选举,这一年,马寨村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王先凤为组长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专班,开始在盘活土地、整合闲置资源上下功夫,不断探寻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这个天麻种植基地,就是马寨村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引进的一个项目。为了这个项目,马寨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专班曾前后往赫章跑了四次,并邀请企业来村里实地考察,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

    据企业项目负责人介绍,天麻一年能收两季,且当年产、当年收,见效快,除去成本,一亩天麻一年能带来3万元的收益,基地建成后,每年预计能为马寨村集体增收近千万元。除此外,马寨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与该企业签订了劳务协议,让天麻基地的所有劳务用工由马寨村来提供。

    自5月份进场以来,这个天麻基地光民工工资就已花了6万余元,人数多的时候,基地里,一天有四五十位村民在务工,为村里解决了一大批闲散、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除了天麻基地,今年,马寨村还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长顺县的一家茶企合作,正在村里打造一个两千亩的茶叶示范基地,预计一年能为村里带来不低于200万元的分红,并将带来上万个用工,按最低110元一个工来计算,每年还能为村民增加100余万元的收入。

    未来三年内,该企业还将在马寨村、大地村和猫洞村,分期打造一个上万亩的茶叶基地,并将总部和深加工基地落地马寨村。  

    “目前,马寨新城的闲置门面和商铺,大概有3万多平方米。下一步,我们准备在这里打造一个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加上两个企业总部及深加工基地,这里的门面和商铺将被全面盘活。”王先凤踌躇满志地说,目前,村里正在积极申报这个项目。

    除了马寨村,在小碧乡大地村,一个以葡萄为主的高端蔬果基地,正进入采收季。

    这个蔬果基地,是大地村去年8月份引进钓海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后,在当地流转60亩土地建成。

    基地里,晴王、阳光玫瑰等各种高端葡萄,缀满了枝头。除了葡萄,这里还有市面上难见的日本原种金香玉甜瓜、夕张蜜瓜、板栗南瓜、水果玉米等果蔬。

    这些高端瓜果因口感极佳,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很受欢迎。其中,水果玉米能卖至18.8元一斤,西瓜20多元一斤,四五斤重的一个南瓜做成菜品后,还能卖到320余元。

   “有了示范效应,下一步,我们将拓宽销售渠道,为村民提供技术、种子并负责回购,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钓海现代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刘贵飞说。    

    除盘活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外,小碧乡的其他行政村,有的用村集体资金和企业合作投资加油站,有的用土地征收后赔付或购买的商铺、写字楼,将其出租给企业,有的依托工业园,为产业工人提供生活上的服务。

    在经济区二福路与龙水路的交会路口,一个占地7000余平方米、拥有144间客房的酒店,于7月16日起正式试营业。

    未做酒店前,这里原本是个烂尾楼,木头村将其盘下来后,以“1+1”的模式与一家民营企业共同发展酒店产业,木头村以楼房入股,企业提供装修费用和设备设施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前三年,木头村每年收取136万元固定收益,之后每三年按照5%的比例递增。

    除此外,2023年,木头村还将村里购买的两层写字楼出租给一家省外公司,一年租金170万元,加上村里出租住房的20余万元,今年,木头村的村集体经济将增加330万元。

    …………

    据悉,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以来,经济区小碧乡的各个行政村在经济区、小碧乡的引导下,结合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各村实际,多措并举发展村集体经济,掀起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潮。

    “实施整村搬迁后,很多村民都搬出去了,随着安置房的逐步交付,村民们陆续回迁,但他们的土地已被征收,在劳动和技能水平上也不能完全胜任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功能的需求,就业并不容易。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与农民劳动力技能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服务业、农业和民俗文化手工业,既契合了‘四块地’的利用,也符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村集体经济‘1+1’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带动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经济区小碧乡副乡长陈听表示,接下来,小碧乡将在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的规划引领下,积极帮助各个村做好产业谋划与引导,并通过乡里面的一些平台链接一些资源,进一步为各个村研究、挖掘并申请一些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项目,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责任编辑: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