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站立枝头整理羽毛的翠鸟;
水城区营盘乡鸡戏坪,被茂密树林包围着的公路。
…………
用镜头记录了六盘水市17年变化的聂康,在整理自己的摄影作品时发现,近年来镜头中六盘水的生态越来越好,城市颜色越染越绿。随着聂康翻阅一张张照片,凉都的城市景观,沃野田畴,湖泊溪流,笔笔皆落青山似黛,绿水长流。
明湖湿地公园红嘴鸥。聂康 摄
“原来,六盘水早已不是我小时候的模样!”在聂康小时候的记忆里,六盘水是真正的“江南煤都”。
作为一座久负盛名的老工业城市,六盘水因煤而兴因煤而立。聂康的家乡水城区鸡场镇,正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乡镇,煤炭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在煤业发展的浪潮里,为了生活,小镇居民们大多选择投身到煤业大军中。
可煤业的迅猛发展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让鸡场镇一度山水失色,终年被煤灰包裹。“那时候,我们从镇上坐车到县城都不敢穿白色的衣服。”聂康感叹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曾经的龙池。聂康 摄
如今的龙池。聂康 摄
这并不是鸡场镇独自面临的情况,“风吹沙尘跑、千里无飞鸟”是当时六盘水的真实写照,也是六盘水难以言说的伤痛。作为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六盘水因工业而辉煌,也因工业而黯然失色,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劣。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森林覆盖率一度下降到7.55%,鸟类仅剩60余种,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45.35%,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
“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态环境差,只知道出一趟门头发里就满是灰尘。”聂康说,直到1997年自己考上中专后,看到校园里满是青翠,鸟语花香,那瞬间脑子里产生了要把这些美景记录下来的想法,也意识到家乡的生态环境不乐观。
在学校的时候,聂康开始接触摄影并爱上摄影,毕业后入伍也没有把这个爱好丢下。2006年,退役后聂康回到六盘水市,开始用镜头记录六盘水的广袤大地,在校学习林园专业的聂康回到六盘水市后,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注意城市的绿化和农村土地上的植被情况。
娘娘山。聂康 摄
通过聂康的镜头,六盘水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那是一场“煤都”到“凉都”的生态蝶变,意识到“生态危机”的六盘水开始重视生态,承担起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使命,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森林覆盖率恢复到45.4%。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战略定位,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抓生态修复、促转型升级,绿色已成为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如今,六盘水市森林面积922万亩,森林覆盖率62%,湿地保有量达12.26万亩,拥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18个,2022年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45%,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国凉都”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城乡颜值不断提升,“天蓝、水清、景美”成为美丽凉都的生态名片。
曾经的玉舍森林公园。聂康 摄
如今的玉舍森林公园。聂康 摄
“在我的相机里,六盘水的越来越绿,越来越美。”翻开聂康的摄影作品,一张张一幕幕,记录了六盘水从“煤都”到“凉都”生态环境的蝶变,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承载着六盘水市一路逐绿的印记。
从7.5%到62%的森林覆盖率是六盘水生态转变的见证,也是“国家森林城市”这张国家级烫金名片的底气。今昔相看,绿色已然成为幸福六盘水最靓丽的底色,并转化成六盘水深耕旅游的发展动力;以绿为媒,温泉疗养中心、江南别院、生态音乐餐厅、水上乐园……六盘水在守护美丽河湖生态底色的同时深挖采摘观光农业、旅游业、康养休闲的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
以朵光影。聂 康摄
这座老工业城市,以“绿”为基,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顾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