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天柱县高酿镇高酿村的稻田里,两台大型收割机将稻穗卷入“腹中”脱粒,一举实现颗粒归仓。
在开阳县高寨乡的高粱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红彤彤的高粱穗压弯枝头,颗粒饱满。
在织金县化起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金灿灿的玉米已经成熟,繁忙的秋收工作已经拉开序幕。
…………
连日来,金色的画卷装扮和美乡村,忙碌的身影穿梭田间地头,丰收的喜悦洋溢贵州大地。
天道酬勤,不负耕耘。今年以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把粮食生产安全责任扛在肩上,严格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狠抓落实,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继续组织开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激励近万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粮油生产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将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高产高效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多地打破了粮食高产纪录,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强技术保障。预计今年贵州实现粮食播种面积4170万亩,产量1120万吨左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揭榜挂帅”,把粮食安全责任压在肩上
当农业科学、种植养殖新技术注入贵州大地,粮食增产增收便不再单纯“靠天吃饭”,开启了山地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9月12日,是胡建风玉米制种单产提升团队测产验收的日子。
跟着测产验收团队,记者走进纳雍县曙光镇法杓村麻窝组制种玉米种植基地,连片的玉米整齐有序,一行带雄花的父本配合六行去雄的母本排列整齐,褪去枯黄的“衣服”,就见到了个头大、籽粒饱满的玉米穗。
“经过我们的严格测算,亩产干籽粒达到578.68公斤,比未实施提升示范的对照区亩产增加了44.16%。”毕节市农技人员创新创业粮油技术服务指导专家团专家杨永奎宣布测产结果:总体看下来,制种玉米穗秃尖短,穗大粒多又饱满,干籽粒能够达到578.68公斤,十分喜人。
在榜单实施过程中,该团队协同制种公司,结合实际,通过良种良法配套,严把基地选择、种植技术及制种质量三关,提高制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农技人员的“辛苦指数”,换来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有了农技人员提供的基础性服务,曙光镇法杓村村民何群今年首次种植制种玉米就喜获丰收,“我今年种的100亩,鲜穗亩产2028斤,企业现场来收,鲜穗是1.5元一斤,亩产值3000多元,预计总收入30余万元,净利润10余万元。”
通过“揭榜挂帅”和农技人员提供的基础性服务,专家试验田转变为农民大田,高产品种转变为高产兼优质品种,专家统一集中管理转变为指导农民管理。在一次次技术下乡中,农民了解技术、掌握技术、示范技术、推广技术,从而战胜种植困难和病虫灾害,为我省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良法良机,做好山地现代农业“加减法”
八山一水一分田,在贵州,耕地尤为珍贵。在田间做“加法”实现“一地多收”,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目标。
时下,织金县牛场镇稻谷进入收获期。后坝村“稻+鱼”生态种植养殖基地里,稻穗“笑弯了腰”。远处,收割机正忙碌作业,近处,农户正在给鱼儿“转移阵地”。
“随着稻谷的陆续丰收,稻花鱼也开捕了,今年稻谷产量高,鱼儿也很肥,价钱也好。”农户龚荣举高兴地介绍,目前稻花鱼的价格达到了25元每斤,比去年高出不少。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肥。近年来,贵州多地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产业,推广稻油轮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菜-稻-菜”和“稻+”等产业发展模式。各地通过沟渠整治、田坎改造等项目,提高农田灌溉率,让机械化收割更便利,实现“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
创新种植模式为土地做“加法”,普及机械化为人工劳作做“减法”。
近日,走进习水县习酒镇桃竹村高粱种植示范基地,只见高粱秆被卷起送入机器,籽秆分离、秸秆粉碎,村民忙着分拣、装袋、上车,高粱收割机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让高粱实现增产。
“今年我们争取到了习水县农机提升项目,购置了收割机、无人机及自动播种机,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行机械化。我们村种植高粱2100亩,预计产量80万斤,产值450万元左右,在农业机械化的加持下,我们的产量、效益都有明显提高。”桃竹村村委会副主任包珊说。
截至6月30日,全省已成立农机服务组织1897个、从业人员22515人,较2022年底分别增长196.41%、241.91%;全省1324个涉农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实现全覆盖。
五谷丰登,为山乡铺上“金色画图”
丰收季节,喜讯频传。
9月6日下午,遵义市汇川区松林镇上庄坝区,随着专家组宣布籽粒玉米高产示范田“亩产1081.23公斤”测产结果,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这是遵义地区籽粒玉米产量首次突破1000公斤,为有史以来黔北地区最高产量,也是全省目前最高产量!”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农推科科长、市创新创业行动粮油团总团长杜玉婕激动得热泪盈眶。
杜玉婕向记者介绍,籽粒玉米示范田选用了优良新品种“真玉8号”+“一增五改”高产高效的技术来栽培。传统玉米每亩种植密度3000株左右,示范田新品种“真玉8号”种植密度为4250株。在严格栽种技术的前提下,产量就会增加。
秋收喜看“成绩单”。进入8月以来,全省陆续进入了玉米集中测产阶段,由于种植气候条件良好、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到位,今年玉米取得了增产效果。其中,黔中地区息烽县获得了历史最高产量,达到了1019.9公斤/亩,六盘水同样也取得了产量的突破,亩产1019.38公斤。与此同时,各地水稻种植通过测产也传出增产喜报,其中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百亩方水稻基地,平均亩产981.83公斤,最高田块样本点折合亩产达1174.16公斤,创贵州水稻单产新纪录。
据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同志介绍,今年全省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开展以来,有9700人在粮油板块进行基础性示范服务,辐射面积达到了570万亩,通过示范引领,“专家田”变成了“农民田”,助推了全省大面积粮油作物的平衡增产。
不忘“国之大者”,贵州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种植业到畜牧业全面打牢基础,实现粮袋子、菜篮子、肉摊子、果盘子等全面丰收。(记者 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