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感动贵州】返乡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中国网事·感动贵州】返乡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2023-10-18 15:23:00  来源:黔西南州委宣传部

村里来了群“傻孩子”

——返乡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册亨坡鼐古寨,有一群年轻人怀着满腔热情,把青春和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他们共8人,五男三女,全是“90后”,他们团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在村里的年轻人”。

团队照片

  王元成,男,1993年2月出生,贵州省册亨县冗渡镇人,为了能离家里人近一点,从一线互联网公司辞职返乡创业,参与了陂鼐古寨前期的规划,为了能让这个地方有人来,开始接手陂鼐的运营,他是“在村里的年轻人”的发起人。李加琴,女,1997年7月出生,贵州省册亨县冗渡镇人。谢文韬,男,1997年3月出生,贵州省安龙县人。李新亚,男,1991年10月出生,河南省商丘市人。何坚毅,男,1999年9月出生,湖南省道州人。张紫璇,女,1996年5月出生,河北省邢台市人。胡思凯,女,1997年9月出生,贵州贵阳人。向子龙,男,1997年11月出生,贵州省兴义市人。

  我们不是傻子 这里有我们的“诗与远方”

  在贵州省册亨县冗渡镇威旁村,王元成和他的小伙伴们是村里的“异类”,每天拿着单反相机到处拍摄,定时开始网络直播,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学唱歌跳舞,白天还要接待来自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

  在村里人看来,这是群不务正业、从大城市逃回来的年轻“傻子”。

  “我们不是傻子。”五年前辞掉北京工作,回到老家创业,王元成心中自有一杆秤,“我们只是想探寻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在册亨县,外出务工仍是农村群体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青年能人、大学生选择留在外面仍是主流。为此,册亨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在外青年返乡创业、回乡发展。王元成,就这样回到生他养他的册亨县冗渡镇,做起了“新农人”。

  回乡创业,王元成首先解决定位问题,明确“干什么”。贵州深化实施“大旅游”战略,这让册亨县焕发生机,也让王元成找到了发展新路——发展乡村旅游。

  威旁村陂鼐布依古寨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靠近国道552线,近年来,由于景区经营不善,又遭遇疫情,旅游人数曲线下滑,百年古寨处于一种沉睡待唤醒的状态。王元成团队经过调研,决定将陂鼐古寨作为创业基地。

  “古寨的基础设施、文化底蕴、优良生态都有,关键是怎么去融合、去对接市场,我们要做的是开发旅游新业态,吸引人,留住人,将这些优势转换为效益。”王元成将当下流行的自然教育、研学体验与古寨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结合起来,把陂鼐古寨定位为大山里的考研自习室,围绕这个定位丰富景区的文化旅游业态、创新宣传方式。

工作中的团队成员

  说干就干,王元成成立“在村里的年轻人”团队,开始在陂鼐古寨寻找“诗与远方”。他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新媒体运营,有的负责民宿经营,有的负责活动策划。

  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闲置老房,他们建起了“及第山居”青旅、“善良的菜”玉季妈妈互助餐厅、“晴耕雨读”自习书屋、“田边河边”亲子民宿、“露苗”户外营地、非遗体验工坊、玉季妈妈有机农场,开发非遗文化体验、青少年课外实践教育、考研社区、农耕文化体验等8条项目线路。他们首条短视频“我们不是傻子”一上线播放量就超一百万、点赞破万,每天的网络直播深受大家欢迎。景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今年清明、五一、端午假期游客爆满......

  成立“妈妈女团” 北京地铁有了“家乡味”

  村里这群“90后”年轻人,也引起威旁村“两委”的关注。有创意、敢创新的知识青年和想干事、敢干事的村党支部一经“碰撞”,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起来。在村党支部的支持鼓励下,王元成成立贵州百村好物公司,以“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合作,共谋发展。

  在威旁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儿童、老人是常驻人口。相处时间长了,村民也由最初的不理解,逐渐接受了“在村里的年轻人”团队,有的阿姨甚至操心起了他们的生活。

  “有一次,一位阿姨突然问我有没有女朋友。”王元成笑着说,“当时心里挺感动的,说明这些勤劳的妇女从心里接纳我们了,我在想,能不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呢”。

  李加琴是“在村里的年轻人”初创团队里唯一的女孩,也是当地人,她建议,村里的妇女很多,她们勤快,还懂唱山歌,可以将她们组织起来,通过培训,吸纳到景区就业。她的想法得到团队、村里甚至县里的支持,很快,威旁村“玉季妈妈互助社”成立了,当天村里就有41位妇女报了名。

带女团妈妈们去北京看升国旗咯。

  大家给每位妈妈录入了个人档案,根据她们的技能特长细分工种和职业,让她们参与到景区住宿、餐饮、环境卫生、民族文化传承中来。发起“妈妈的小摊计划”,让她们制作手抓饭、油炸粑、炸洋芋等各类本地特色小吃销售,以此来提高经济收入,并定期给“妈妈们”开设技能培训、文艺表演课堂等,挖掘和培育“妈妈们”的无限潜力。

  转身变为新型农民、吃上旅游饭的的村民王廷元开心地说:“现在每个月收入有3000元,还能在家照看老人和小孩,蛮不错的!”

  今年五月份,他们又接到一个好消息,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联通,要给“在村里的年轻人”一个推介家乡和自己的机会——在北京地铁上播放他们的有关视频,消息传来,大家高兴之余,精心谋划拍摄制作宣传片,最终让册亨走进了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北京。他们的事迹,还引起了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再次投向了农村,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而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离不开人,尤其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前赴后继、团结奋斗。

  乡村振兴呼唤年轻人回来,2021年以来,册亨县落实推进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的“四乡”人才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创新举措、强化支持,坚持打好“感情牌”“政策牌”与“服务牌”,推动青年与乡村实现“双向奔赴”,目前,县级50名重点支持培育对象已全部配备了“一对一”技术团队并完成了实地走访工作,从技术指导、贴息贷款、土地协调、政策性保险等方面给予“保姆式”的跟踪服务。

  “在遥望星空的晚上,我们开始大声歌唱,长满爬山虎的石房,蝉鸣歌唱的山上,水稻长了又长,河流流入村庄,夕阳总是打在脸上,我爱这个地方跳动的心房,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星光,大胆说出每个梦想,嘲笑却不心慌,曲折路上总有希望。”

  夜晚有空时,“在村里的年轻人”会唱起这首自编的歌曲“星空下的少年”,一年的时间,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他们、加入他们。在广袤的乡村热土上,在青石瓦房的古寨里,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团队书写着奋斗故事,定格了青春身影,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责任编辑: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