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斜坡地带,自春秋时期以来,土家、苗、侗、汉等各族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山峦重叠,河溪纵横,㵲阳河、龙江河、车坝河贯穿全境。这里物产丰富,盛产优质大米、水果、茶叶,其中地方名优特产思州绿茶、思州水晶米、思州柚、思州桐油最负盛名。这里还有神秘的马家寨和陈圆圆墓。这里就是黔东重镇——岑巩。
深秋时节,笔者乘高铁前往古思州所在地岑巩,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家庭生活的变化是笔者最为关注的,自脱贫攻坚、尤其是乡村振兴以来,农村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如何?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他们是否也与我们健全人一样正在分享发展的成果?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了这里的大山,走进了农村残疾人家庭。
杨昌梦在油茶园里
秋与冬的分界时节,大山深处里,处处阳光明媚,黄橙橙的柚子挂满了山腰,油茶花迎着暖阳露出特别灿烂的笑容。山腰上、河流边,随处可见富丽的乡村别墅,老百姓正在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是一个以侗族、土家族为主的民族杂居村寨,也是贵州四大土司之一思州田氏土司文化传承村寨,迄今有8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衙院村立足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精准选定油茶和杂交水稻制种两大产业作为衙院村主导产业,整合闲置土地,加强土地流转,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目前,全村油茶种植3600亩,林下套种黄精200余亩,思州柚800亩。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已初具规模。衙院村共有残疾人143人,其中一、二级重残57人(一级残疾26人,二级残疾31人)。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里的大部分残疾人家庭通过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等已经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但一部分残疾人家庭,尤其是重度残疾人家庭由于缺乏劳动力等主客观因素,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杨昌梦家的柚子园
衙院村的油茶花开正艳,今年的茶果上月刚刚采摘,村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以二八或者三七分成的方式从合作社拿到分红,也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另外赚取收入。55岁的杨昌梦正在自己的茶山里忙碌,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是残疾人,属一户多残家庭,丈夫谭帮权肢体残疾,70岁的他已经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外出务工因工伤失去右手四个指头,这个家就靠杨昌梦一人撑着。在茶山里,笔者与开朗的杨昌梦聊开了,杨家2019年脱贫,全家每月享受低保870元,这几年,通过入股村级合作社,自己种植油茶,养牛等,家庭收入大幅提高。杨昌梦说:我家今年入股分红一千多,自己茶山收入一千多,在合作社务工一天有80元的收入,一个月有两千多的收入。考虑到杨家的特殊情况,村里给杨昌梦30岁的儿子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岗位,每月有400元的收入。笔者粗略算了一下,在低保之外,杨昌梦一家通过发展产业,政府帮扶,每月可支配收入提高了至少三千元,而这三千元正是他们一家生活水平得以逐步改善的关键因素。
杨昌梦的儿子在村里做保洁工作
杨昌梦一家面对困难不抱怨,不自弃,杨昌梦说:现在政策好,只怪自己没有做好。我们还要加油。言谈中她爽朗的笑声响彻山间。
58岁的吴玉宝一家在中坪组的山顶上,他的妻子和哥哥都是言语和听力一级残疾,作为重度和一户多残的家庭,吴玉宝既要照顾妻子和哥哥,还要为这个家庭的未来着想、年近60的吴玉宝压力不小.因为不能离家太远,吴玉宝不能外出务工,也不能到村里的合作社找事做,除了种点稻子和玉米,他没有更多的发展路子。吴玉宝的哥哥作为特困供养人员,政府每月发放937元的供养费,他的妻子金天英每月低保323元,1260元就是全家的所有可支配收入。在残联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吴玉宝在房前屋后尝试着饲养鸡鸭,慢慢地,鸡鸭鹅养殖了几十只,土鸡土鸭很受村民的青睐,销售不好的时候,镇里干部、驻村工作队、县残联的同志都去买他家的土鸡土鸭,一个月下来,吴玉宝一家通过养殖能有一千多的收入,这个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提高了一倍。去到吴玉宝家里时,吴玉宝正与妻子在厨房里蒸米酿酒,哥哥在照看鸡鸭。屋前的柚子树和橘子树挂满了果实,鸡、鸭、鹅叫声不断,似乎在合奏着迎宾曲。
吴玉宝一家人(左金天英,右吴玉宝哥哥吴玉祥)
吴玉宝家养殖的鸡鸭
吴玉宝说:我们生活比不了好的家庭,但是也不差,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去到杨昭祥家里时,他正在牛圈里喂牛,家住羊古老组的杨昭祥妻子肢体残疾,父亲年事已高,两个孩子尚小,作为脱贫户,杨昭祥一家每月享受低保1091元。这些年,杨昭祥通过养猪、养牛,种植油茶,在镇上打零工等不断增加家庭收入,村里还给他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去年,杨昭祥养猪牛收入超过一万,打零工收入一万,护林员收入一万。村民组长收入2400元,全家每月可支配收入从1091元增加到3841元,增加了两倍多。如今,杨昭祥的妻子在镇上陪孩子念书,他与父亲住在村里,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
杨昭祥与父亲在一起
近年来,岑巩县在兜底保障残疾人,尤其是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时,广开渠道,采用组合方式帮助困难残疾人家庭积极增收,各级党委政府干部心系困难残疾人,残联主动上门为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困难残疾人家庭已经实现户户有增收渠道,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
袁治敏蜂场的产品
袁治敏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的人,如今他是岑巩周边远近闻名的大能人。42岁的袁治敏年轻时依靠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养猪、种植烤烟成为村里的能人。可是2014年的一场大病让他一贫如洗,还欠下了几十万的外债,2014年冬,袁治敏突发脑干出血,送到州里的大医院,医生都不敢手术,在妻子姚敏的强烈要求下,做完手术后的袁治敏回到老家杨柳村,半身瘫痪的他几乎成了一个废人。杨柳村森林覆盖率76%,有菜籽、柴胡、五倍子等丰富蜜源。不服输的袁治敏在亲人和各级残联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州残联组织的养蜂培训班,坐在轮椅上,袁治敏去到遵义开始了他的养蜂之旅。学习回来后,县残联送来中蜂和蜂箱,袁治敏在屋后养了四箱中蜂,不懂的就找书来看,在妻子的陪伴下,袁治敏一天天的慢慢摸索,被蜜蜂叮咬得全身肿痛,他甚至拿蜜蜂来叮咬身体左侧刺激神经,肿痛消了,也出蜜了,从躺在床上,坐轮椅,杵拐杖,袁治敏从家门口去到各个蜂场,袁治敏成功了。身体逐渐恢复后,袁治敏与村里的残疾人一起成立了土家种养殖合作社,31名残疾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蜜蜂从十几箱发展到八百箱,通过出售优质蜂蜜和蜂群,合作社的残疾人都大大提高了家庭收入。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残联资金支持,改造蜂场无障碍通道,全方位帮助合作社发展壮大。而袁治敏养蜂七年,不仅还完了治病欠下的几十万外债,身体恢复也出乎医生的意料,被称为生命的奇迹。去年一年袁治敏蜂蜜销售两千多斤,出售蜂群100箱,收入接近35万,致富之后的袁治敏没有忘记比他困难的残疾人,去年和今年,他通过送蜂群和提供技术指导,帮助7户残疾人家庭通过养蜂实现年增收8千元以上。
袁治敏夫妻
袁治敏说,我们这里蜜源丰富,养蜂劳动强度不大,投入也不多,做好后期管理,收入不错,很适合残疾人。
在岑巩县天星乡三星村,王海成一大早就在羊圈里忙着,喂食、打扫羊圈,一只手一会儿拎桶,一会儿拿瓢,右手衣袖空荡荡地晃着。45岁的王海成1998年在广东务工时因工伤失去了右手,残疾后他回到家乡三星村,由于做不了重活儿,王海成也帮不了家里,似乎一切都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里。2000年,不放弃自我的王海成开始养殖山羊,六只羊起步,风里来雨里去,寒来暑往,22年的发展,王海成创办了岑巩海旺达白山羊养殖合作社,白山羊存栏达到300多只,安置4名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在合作社固定就业,季节性在合作社务工的残疾人20多人,带动7户残疾人家庭养殖白山羊。在王海成的合作社发展中,县、乡、省委党校驻村工作队、各级残联都给与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王海成在草场
23岁的邓中和与19岁的邓中雨智力残疾二级,在这两个重度残疾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王海成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在这有了一个家,在从事简单劳动的同时康复智力能力。在合作社里这两个重度残疾人协助王海成放养,除了负责他们的吃住,王海成每年还定期支付给他俩的监护人1万6千元劳务费。像严茂江、王国成这样在合作社务工的残疾人或者家属,每月有1600元的固定收入。
王海成合作社的残疾人
岑巩县属于传统农业县,财力相对较弱,近几年,为提高困难残疾人家庭增收,县里多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困难残疾人发展产业、提升帮扶力度。我省各级残联也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发力,力争困难残疾人家庭同步乡村振兴,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更是厚爱一份,高看一层。毫不夸张的说,残疾人群体正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也正被这个年月眷顾宠爱。
王海成在羊圈喂养
在写作此文前,笔者将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以视频的方式分享给了网友,有位网友的留言深深地打动了笔者,就以他的留言作为此文的结尾吧。“你们身体残缺,是外在的柔,信念是你们的翅膀,坚强是你们的肩膀,在残缺的世界里,你们耐心等待,借力心的力量,穿过夜的黑暗,迎来清晨的曙光”。(梁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