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从贵州安顺出发,一路向东,来到平坝区马场镇哑巴田村,一片片烟地里正在播种油菜。两个男子在自家的烟地里忙碌着,一人使用机器进行土地翻耕,一人快速把油菜种子撒向田间,配合得当、井然有序……
年长男子是52岁的施德斌,年轻男子是24岁的施继,他们是哑巴田村的一对父子烟农,一对时常“拌嘴”却又很十分和谐的父子烟农。
老施正在对下炕的烤烟进行初分。(宦剑屏 摄)
“老手”PK“小白”
老施,种烟30年;小施,种烟1年。
20世纪80年代的哑巴田村,贫困人口多,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难。老施的父辈都是靠种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直到90年代中期,当地烟草部门到村里发展烤烟,看到姐姐施德英第一年就赚到了钱,老施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烤烟种植的队伍。这一种,便坚持到了现在。
这期间,老施靠自己勤劳肯干的双手,在烟草部门的帮助下,逐渐熟悉、掌握了种烤烟的“门道”。他们家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很多变化,养大了三个孩子,一家人搬进了新房,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2022年,小施大学毕业。因为老施小腿骨折,他就改变了到外地求职的计划,返乡和父亲一起种烟。一个种烟老手,一个初出茅庐,父子间边合作边展开了“较量”。
刚开始,老施就常把“读书人,会种什么烟,别全部种死了”挂在嘴边。小施不服气,铆着一股劲,从烟叶站借来烟叶生产的有关书籍,每天劳作完回去就自学,不会的就多问多看,再到自己家去操作,烤烟种植到收购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没有放过。“刚开始觉得没什么好学的,就是那点土地里的事情,后来自己参与进来,才知道每个环节都有大学问。”施继说。
老施正在对小施进行烤烟初分教学。(宦剑屏摄)
就这样,边学边干,一年的学习加实操,小施渐渐地能够独当一面了。什么时候移栽、什么时候浇水、怎么防治病虫害……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看到儿子吃苦耐劳、勤劳肯干,老施对小施也是刮目相看。他说:“本来以为施继还是小孩子没有定性,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已经是一个可靠的大人了。”
去年,在父子俩的齐心协力下,他们家的烟长得好、烤得好,实现了12万余元的收入。这也让小施看到了留在农村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土专家”PK“新农人”
老施,种烟主打靠经验;小施,胆子大敢尝试。
老施认为种烟只要勤奋、不怕苦不怕累,加上天公作美,就会有好的收成。可在小施的眼里,种烟却是项技术活,翻地、垄沟、施肥、种植,都要讲究节令和步骤,只有每一步都做到位,才能种出高质量的烤烟。
今年移栽季,平坝区烟草公司送来了烤烟定制化生产的技术要点,为不同的地块制定了不同的施肥“套餐”。老施不以为然,看过就丢到了一边。小施便捡起逐个研究了起来,遇到的不懂的立马网上搜索。在了解这种方式能够平衡土地营养,让烤烟生长得更好后,小施开始劝说老施按照要点上的标准施肥,可老施却坚持己见,拒不接受。
小施正在查看后期田管中的烟株。(石鹏杰 摄)
小施并没有放弃,他每天不停念叨,并将在网上查到的视频给父亲看,一边讲解一边劝说。最终,老施妥协了,父子俩商议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先用两块地搞实验,小施自己负责。
说干就干,小施选定了地块,从移栽到每一次施肥,都格外小心,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遇到拿不准的,及时咨询烟草公司的烟技员。
从4月到8月,小施的脸渐渐变黑,但他的两块试验地却变得绿油油的。在这几个月里,小施在自己的两块试验地里干得热火朝天,移栽、施肥、田管……每一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从嫩绿的烟苗到茁壮的烟株,老施也发现了儿子负责的两块地烟株好像长得更齐,烟杆也更加粗壮,叶片也更加饱满健康。“对比起来,我儿子的烟烘烤下来,是比我的质量更好。”老施也发现,种烟也不能一直依靠老经验,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新技术,用更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收成。
周边烟农都开玩笑地说:“儿子超过老子啦!”小施当即表示:“其实,7月份要不是爸爸观察到烟株的情况,提醒我补肥,我那烟都变黄了。”于是,施家父子达成共识,既要发扬好经验,也要学习新技能。经过多方考察,父子俩打算将自家的烤房升级,使用生物质颗粒进行烘烤。
谈及来年要增加种植面积,他俩干劲十足,老施与小施那相似的脸上,绽放出了同样的笑容,映衬着致富增收的希望。(龚秀英 宦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