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棚播种菌种,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要将菌种均匀撒在沟里,来年才有一个好收成……”近日,笔者走进贵州省施秉县马号镇老县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在一个个整齐排列的黑色大棚里,技术顾问现场教学,十余名村民分工协作,揉散菌种、播撒菌种、覆土洒水……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羊肚菌基地全景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性真菌,珍稀食药兼用菌,喜阴,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功能齐全。“经过技术专家多方面论证,我们老县村坝区土壤富含腐质,适合羊肚菌生长,我们有信心明年一定有一个好收成,增加我们集体收入。”老县村党总支书记高禹安说。
群众播菌
据了解,施秉县马号镇老县村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蔬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周期长、成本高,往往只能自给自足,难以实现对外销售增加群众收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为打破这一窘境、破解产业发展难的问题,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向上争取项目基金,采取“党组织+村集体+基地+公司”的运营模式,在老县村坝区试种植羊肚菌20余亩,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在这里干活离家近又方便,还能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等明年收成好了,我也自己种来试试。”正在棚里干活的村民吴德菊洋溢着笑容说。
揉散菌种
据老县村驻村第一书记蔡芳青介绍,人工种植的羊肚菌出菇时间快、周期短、效益高。种植羊肚菌不仅能有效解决土地季节性闲置问题,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吸收该村村民到大棚务工,增加就业机会,学习种植技术,为来年动员群众规模化种植奠定了技术基础。
羊肚菌产业只是施秉县马号镇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激发村级发展内生动力,施秉县马号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苗族刺绣”“稻花鱼”“烤烟”等产业,形成产业“造血”赋能乡村振兴新局面。(蒋家才 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