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本到田野 一次特殊的“跨界”生态科考-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从书本到田野 一次特殊的“跨界”生态科考

2023-12-02 09:41: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12月1日电(记者周宣妮)近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2023年度“关注森林·生态科考”主题科考活动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一支由专家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社会人士及巡护员组成的科考队伍深入保护区,针对地质、植物、动物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科学考察。

  据了解,有别于传统的单一学科专业型科考,此次跨学科综合性科考旨在集多方所长、跨界合作,共同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展现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增进社会公众保护自然生态意识。

  这是11月30日拍摄的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遵义市绥阳县北部,地处大娄山山脉东部,总面积为2623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42%。作为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区内现有生物资源699科4576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共有112种。

  1300公顷的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让这片原始森林成为了各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天堂,黑叶猴、红腹锦鸡、云豹等6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繁衍其间。

  这是11月28日拍摄的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宽阔水拟小鲵。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保护区内的贵州宽阔水鸟类环志站内,负责人肖息正在悉心指导学生进行鸟类环志。如何轻柔地抓握鸟类,精准测量各项维度,翔实记录数据,并最终放飞,对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而言,这是一次书本知识真实呈现并运用到实践的特殊体验。

  11月28日,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指导下,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开展鸟类环志。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据研究鸟类学近15年的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胡灿实介绍,环志就是给鸟类颁发一张特殊的“身份证”,在无损伤捕捉鸟类之后,在其腿部戴上独一无二的金属环,再放飞自然。如若在不同站点或同一站点的不同时期,抓取到同一只鸟类,上传数据库比对后,就可以多点连线,了解鸟类的迁徙路径。

  驱车赶赴林区,在一众树木之中,亮叶水青冈显得格外高大,最粗壮的树干需三人合抱。在海拔约1762米的保护区内最高峰太阳山上,铺设了蜿蜒陡峭的步道,令人望而生畏,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国雄拾级而上,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珙桐的英文命名由来,以及我国近年来在植物分类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这是11月28日拍摄的亮叶水青冈的树干。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师闫利平表示,在此次科考中,她不仅收获了很多鲜活的教学样本和素材,还通过与专家互动,把课堂搬到户外,帮助学生把教室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11月28日,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正在拍摄记录植物。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保护区毗邻的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内,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文龙带领学生在溶洞中追踪水的足迹,从一滴水的“旅行”为出发点探究造貌过程,用简单的稀盐酸滴定实验直观辨别岩性,深入浅出地演绎喀斯特的化学溶蚀特性,学生被他的讲解深深吸引。

  11月28日,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文龙正在介绍溶洞岩壁成分。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李寒晴坦言,首次来到贵州,收获了很多奇妙体验。“双河洞是亚洲第一长洞,独特且形态各异的次生化学沉积物和壮美的天坑奇观,一直都令我对贵州充满向往。此次科考让我们了解到,水在溶洞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石笋年轮纹层还能反映古气候演变。”

  这是11月28日拍摄的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一景。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双河洞探测与研究工作仍在不断推进,伴随着长度和深度的持续刷新,还有更多未知的科学奥秘有待去揭晓。”周文龙说,“此次生态科考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也希望借助更多高校的科研力量,跨学科的知识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解决溶洞开发与保护面临的问题,更好地守护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瑰宝”。

[责任编辑:邓娴 谢素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