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立春,伴着薄雾,走进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只见群山环抱间,屋舍俨然,金黄的油菜花若隐若现,宛若仙境,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图景,正一步步从“纸上画卷”变成“现实生活”。
握好接力棒,跑好新征程。2023年,结合主题教育开展,黔西南州将“实”的要求贯穿始终,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以学促干,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研究政策、谋划举措、部署工作、指导推动。通过深入开展“六个专项行动”,建立完善监测和帮扶机制,累计识别“三类”监测对象1.85万户7.42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49%;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项目1347个,争取各类资金20多亿元,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逐步呈现。
抓产业 促发展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新年伊始,普安茶源街道联盟村茶神谷,丛丛茶叶在暖阳映照下青翠欲滴,空气中尽是茶香,让人心旷神怡。
“这段时间温度比较低,我们茶农一要打顶防冻,二要用一些植物的诱抗剂来提高茶树的抵抗力,从而提高抗寒以及防病虫害的能力。”茶园里,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进村入园,为农户讲技术、讲要领,为茶农科学管护茶园“把脉支招”,为早茶生产保驾护航。
茶源街道联盟村茶神谷,是全国早茶大会暨2024年“贵州绿茶”第一采的主会场,新年第一天,“贵州绿茶”第一采系列活动在这里开展,并联动了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展2024年“贵州绿茶”“普安红”茶品鉴推荐活动,以茶为媒助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充分展示推介贵州早茶资源和多姿多彩的茶文化,进一步提升了“贵州绿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推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去年,我家的10亩早茶,就为我带来6万元的收入,效益非常可观。”茶源街道茶农余芳说。
“2022年1月1日,‘贵州绿茶’第一采首采地落户联盟村,茶叶品牌效应慢慢凸显出来,农户的收入也增长了,2022年人均收入14000多元,2023年人均收入实现19000多元,希望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联盟村驻村第一书记匡室运说。
近年来,黔西南州加快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聚焦品种品质品牌、优势单品、优势时段和优势区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持续做大“贵州第一采、黔茶第一春”“贵州菜心”“兴仁薏仁米”等特色农业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目前,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9个,7个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黔西南州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学促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围绕乡村振兴阶段重点内容,大力实施“3+1”保障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全州有序推进7个省级、32个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聚英才 增动能
“我跟老伴是从挽澜镇纳坎村搬来的,儿子平时打零工不在身边,多亏了小杨,经常到家里嘘寒问暖,帮我们干了不少事。”说起贞丰县珉谷街道水景湾新市民居住社区乡村振兴专干杨璞,社区居民黄永书赞不绝口。
为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乡村振兴专业队伍,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力量,贞丰县实施“县编乡管村用”,采取县编专录、乡镇专管、村级专用的方式招录乡村振兴专干,不断充实村级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黔西南州深入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以更大力度、更强措施培育集聚人才,简化程序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364人,深入实施“峰林人才计划”和“雁归行动”。抢抓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机遇,建立“师徒式”帮带机制,帮带培养医疗人才403名,培育“土专家”“田秀才”423名,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严格实行乡镇编制“专编专用”,对乡镇空编情况定期调度并督促补充,每年开展乡镇借调人员清理规范,探索“县编乡管村用”做法,利用县级机关编制招录人员到村工作,充实乡村振兴工作力量。全州共选派7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乡镇(街道)挂职,选派2360名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56名科技特派员和217名选调生到村开展工作。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新增选派1794名综合素质好、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建攻坚队下沉村组。
兴文化 树新风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根脉。
“年关将近,在外务工年轻人陆续返乡,我们组织12名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寨老等,组成移风易俗政策宣传党员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走访宣传节俭操办婚礼等村规民约。”册亨县弼佑镇秧佑村党支部书记岑南华说。
“过去操办一桩白事最少四五天,所需的费用加起来至少五六万元,你家摆六个菜,我家就摆八个菜,背上债务也硬撑起这个面子。”谈到过去的习俗秧佑村村民感受颇深。主题教育期间,秧佑村持续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切实为老百姓减轻“人情负担”做好文章。
与此同时,兴义市、义龙新区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攻坚行动,出台《兴义市推进移风易俗婚丧嫁娶事宜倡导性标准》,常态长效治理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
望谟县深化“党建红黄卡”积分管理模式,把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村常务干部、网格员、党员、群众纳入积分管理,设立积分红黄卡,共评选出“红卡”个人534人、“黄卡”个人121人;“红卡”家庭545户、“黄卡”家庭248户。同时,坚持以解决实质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在新市民社区持续深化点单、派单、接单、督单、晒单、评单“六单一体”闭环服务机制,依托“望谟科技便民服务平台”小程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解决新市民诉求共5556件。
坚持学以致用,黔西南州把主题教育、党员轮训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结合起来,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运用“一线工作法”,健全“村(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将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到一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目前,黔西南州划分网格9050个,选优配强网格党小组组长6716名,出台移风易俗倡导性标准8个,建立红白理事会1291个,建立乡风文明积分超市644个,劝导377例违规操办酒席行为,批评教育600余人。
护生态 优环境
当下,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的油菜花陆续绽放,引得蜂飞蝶舞,好不热闹。盛开的油菜花与民族村寨相映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康养乡村图。
“我们这里的生态就一个字,好。”说到生态建设,当地人由衷自豪。现在村里靠着生态优势,吃上了旅游饭,大多数老百姓改变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习惯,开办了农家乐、小卖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筑巢引凤,花开蝶来。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兴义市万峰林街道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盘活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自然、舒适宜居、美丽富饶的乡村振兴之路。
尤其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兴义市以赛促旅、体旅融合,成功举办了2023万峰林半程马拉松赛,并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眼下,2024年万峰林马拉松报名通道已开启,预计3月3日开赛,规模达两万人。万峰林景区也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业态,带动沿线村民就业创业增收,成片的油菜、水稻、花卉苗木、精品水果等,不仅让景区呈现了四季皆景,也让当地群众进一步享受到了生态红利,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除了万峰林景区,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贵村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达70%、海拔低气候热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引企业进村发展6200亩仿野生铁皮石斛园,带动村里8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10万多元,成为安龙县以生态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目前,者贵村仿野生铁皮石斛园被授予“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贵州省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石斛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安龙石斛(铁皮石斛)”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
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生态宜居为本色,乡村绿色生态振兴让黔西南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强组织 聚合力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内容丰富,把农村产业发展、乡村规划等讲得很透彻,学习期间我收获很多,眼界宽了,干事创业的思路也打开了。”去年,通过“充电赋能”,兴义市三江口镇团结社区党支部书记郑维坤抓产业的思路更清、信心更足。
结合农村干部整体学历偏低、素质不高等问题,黔西南全面实施“双培养双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业绩过硬、作风过硬、口碑过硬的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培养储备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骨干队伍,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黔西南州紧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骨干“两支队伍”,依托县(市)乡(镇、街道)党校主阵地以及开放大学、职校等渠道,通过乡村振兴工作实践锻炼,大力实施学历能力“双提升”行动,全面提高一线队伍履职能力本领,全州组织发动1800余名村干部和乡村振兴骨干参加学历提升,培训乡村振兴骨干8090人次,培训农村党员5万余名。
组织进一步建强,合力进一步凝聚,为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记者 王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