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 “接二连三” “贵牛”唱响乡村振兴新牧歌-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生态养殖 “接二连三” “贵牛”唱响乡村振兴新牧歌

2024-03-14 09:27:46  来源:贵州日报

生态养殖 “接二连三” 绿色发展

“贵牛”唱响乡村振兴新牧歌

凤冈县新建镇桥塘村村民放养的肉牛。乔啟明 摄(贵州图片库发)

  视点

  清晨,薄雾蒙蒙,思南县许家坝镇蒲家寨村养牛大户谭冲早早起了床,正忙着装秸秆、拌饲料,为圈里的90多头黄牛准备“早餐”。

  “还是养牛好,风险低,收益高,要的就是一个稳定。”在贵州,和谭冲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户养起了肉牛。漫步黔地村寨,随处可见的是村民喂牛、谈牛、牧牛的场景,买牛、养牛、卖牛正成为农户的生活日常,牛生意已成为很多农户的重要增收手段。

  贵州省拥有关岭牛、思南牛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独具特色的草山资源和生态环境,为“贵牛”肉质的高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贵州肉牛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2023年全省肉牛养殖量达670万头,存栏503万头、出栏167万头,牛肉产量22.2万吨,肉牛存栏量、出栏量位居南方省份前列,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肉牛产业正成为贵州特色产业、富民产业。

  草料先行筑“粮仓”

  新年伊始,武陵山区,沿河自治县夹石镇河坝村村民杜显权说出了心里的新年愿望:“继续扩大养牛规模!”

  50岁的杜显权和牛打了多年交道,最多时养殖110头,平均每年出栏70多头。依托河坝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养牛规模,他的牛生意越做越大,也悟出了养牛之道:“要养好牛,就得种好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过去,在沿河种植饲草的数量有限,从外地购买饲草成本过高,导致养殖成本陡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养牛积极性。

  为加快饲草料体系建设步伐,近年来,沿河自治县提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做好“草文章”,加快打造“西南牛城”步伐。重点实施建设种植牧草养殖基地,扩大人工种植牧草、改良天然草地等措施,保证肉牛进食天然的草料。

  该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人工种草工作专班,负责抓好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加大督促检查。去年新增种植甜高粱1.5万亩,持续为全县肉牛提供优质口粮。

  沿河自治县申请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50万元,推动全县农户种植牧草1.2万亩,物化补贴(草种、肥料)资金210万元、饲草料收储补贴资金240万元。补助对象为县域内种植牧草的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户等,优先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进行带动帮扶。

  聚焦建设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思路,加快建立地域性饲草平衡机制,推进种养结合、草畜配套,逐步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循环系统。

  如今,在沿河自治县,越来越多的农户养起了肉牛,吃上了“牛饭”,走上生态畜牧产业发展致富大道。2023年,该县23个乡镇(街道)购置甜高粱草种2.4万公斤,肥料600吨,总产量6.5万吨以上,产值4000万元以上。

威宁自治县板底乡百草坪牧场。罗大富 摄(贵州图片库发)

  政策支撑强底气

  2023年11月30日,思南县许家坝镇牲畜交易市场正式开市,开市当天,肉牛成交520余头,金额突破500万元。这一消息让养牛大户谭冲更踏实了:“新建的交易市场,让买牛卖牛定点交易,价格公开透明,再也不用四处跑,也不再担心买不到牛,卖不出牛。”

  据了解,许家坝镇肉牛交易市场总用地42.5亩,能够满足2000头牛同时交易,全年交易量可达10万头,弥补了思南黄牛产业的短板,解决了思南县及周边区县农户“买牛难、卖牛难”的问题,成为助推黄牛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围绕“思南黄牛”这个核心品牌,思南县大力推进“六方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政府、职能部门、金融、保险、企业、农户紧密协作,打通养殖、销售、融资和保险等渠道,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打造思南黄牛产业集群。

  聚焦组织和服务两个保障、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三个关键抓手,思南县开创“企业+农户”、大户领养、小户大养、村企村社合一四种发展模式,完善牧草种植、养殖规模、活牛交易市场、屠宰加工、黄牛销售平台五个产业链条,逐渐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各类保障增强了农户养牛的信心和底气,和谭冲一样,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养起了黄牛,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动员“春晖人士”返乡创业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本土优质企业,新增了200余家10头牛规模的小型养殖场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地。

  紧抓产业发展“牛鼻子”,思南县坚持“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思路,持续做优做强黄牛养殖产业,成功让黄牛产业成为特色产业、绿色产业、致富产业。

关岭自治县牛肉深加工车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摄

  “链”上发力闯市场

  走进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食药大健康产业园区的贵州犇竔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员工们正身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忙着赶制订单。

  “公司主要的牛肉制品有酱牛肉、手撕牛肉,还有碳烤牛肉,副产品有香辣牛肉、牛肚、牛肠。”该公司总经理苑宏峰指着忙碌的生产线说,目前需要增加的是速冻食品,将增加火锅牛肉、牛排、牛肉串这一类产品。

  “关岭牛低脂肪、高蛋白,做成休闲食品口感非常好,我们开发了40多种系列产品,在北京、广州等地销量很旺。”苑宏峰说,以关岭牛为原材料加工的休闲食品广受市场青睐。

  从“养得好”到“卖得好”,关岭县积极探索“线上团队销,线下专店卖”相结合模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提升关岭牛的市场占有率。通过采取“牧场+屠宰场+销售市场”的经营模式,直接面向永辉、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供货,与京东、天猫等线上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关岭牛进入一线城市,迈向高端市场。

  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强县”为目标,关岭自治县围绕种、养、加、销全过程,推动关岭牛“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该县牧草种植面积15.55万亩,成立饲草生产加工企业3家、饲草专业合作社7个,建成年屠宰量10万头屠宰场一个,培育引进肉牛深加工企业3家,建成生态畜牧业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个,努力实现从“卖肉牛”向“卖牛肉”的根本转变,不断发展肉牛深加工,做足做细“牛经济”全产业链文章。

  目前,关岭自治县已构建牧草种植、养殖基地、屠宰加工、餐饮服务等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种、养、加、销综合产值达23.2亿元,真正让关岭牛走出大山,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记者 潘佳本)

[责任编辑:刘昌馀 吴雨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