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秋风,走进位于黔西市金碧镇新兰村的省种公牛站,住着单间的公牛正悠闲地吃着燕麦草料。在这里,每年每头种公牛可生产冻精2万余剂,成为我省肉牛产业发展的“源头”保障,打破了过去贵州肉牛种源完全依靠外供的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我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想让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提高基础母牛数量。”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科院畜牧所所长莫本田说:“为破解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卡脖子’难题,我们在省种公牛站引进性控冻精生产设备,年生产性控冻精10万余剂,使产母犊率提高到85%以上。”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把提高冻精质量作为工作重点,从种公牛饲养、冻精生产、精液保护剂研制等各个关键环节把关。
紧扣肉牛产业种业基础差、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滞后等短板弱项,依托“省种公牛站”建设,聚焦科技创新引领,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联合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大力开展品种选育、冻精应用示范、输配人员技术提升培训等系列工作,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帮助产业补“短板”增“长板”的案例,是我省加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缩影。
全省已建设包含蔬菜、肉牛、中药材、水稻、马铃薯、生猪、茶叶、油菜、玉米、辣椒、食用菌、生态家禽、牧草、肉羊、高原特色蔬菜的15个产业技术体系,每个体系按照“首席科学家+功能实验室+综合试验站”的框架搭建,共有15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3个功能实验室、60个综合试验站。各大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科技和系统管理力推贵州农业加速奔向现代化。
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在思南县开展幼龄茶园套种作物控草增收技术模式研究,控草率达86.1%至98.7%,亩增收715元至3000元;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大方县开展百亩方高产示范,选择真玉10号品种,运用玉米“一增五改”栽培技术,平均亩产达912.56千克,刷新百亩方净作玉米单产纪录;
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地方猪节粮养殖技术,育肥猪养殖节粮30%以上,养殖饲料成本降低15%以上,在降低饲料成本的同时,改善了猪肉品质,解决了养殖粪污利用问题;
辣椒产业技术体系在罗甸县开展秋延晚辣椒栽培模式研究,集成示范辣椒集约化壮苗生产技术、辣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壮苗率达92.1%,亩产比对照增产354.6千克,增幅34.6%;
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从品种选择、栽培模式、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集成先进适用、推广价值高的优质主推技术,在长顺县、平坝区、荔波县等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个,示范带动种植6万余亩,产值2.04亿元,带动周边300多户1200余人就业增收……
目前,15个产业技术体系正持续发力,围绕要点扎实开展品种选育、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今年以来共引进试验新品种249个,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83个,试验示范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183项,配套、组装高效栽培(养殖)技术61项,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指导3219次,培训农技人员4724人次、农户11796人次,有效提升了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研发能力。(记者 刘皓 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