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齐心村的生物防治中心,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各自忙碌着。有的端着蓝色的塑料盒,认真地挑选老熟幼虫;有的观察着孵化箱的温湿度,确保孵化成功。
图为肖美(右一)在指导挑选老熟幼虫。
“生物防治中心每年要给六盘水烟区提供二百多万头蠋蝽,可有效降低烟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对烟草及其他农作物的危害,提高烟叶生产安全性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些蠋蝽主要由这里的‘四朵金花’精心呵护‘成长’。”水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管理股副主任高强说。
高强口中的“四朵金花”是在生物防治中心务工的4名齐心村村民,分别是肖美、胡群、胡吉美、颜昌会。在生物防治中心,她们收获了知识,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有班上有钱赚的愿望。
胡吉美(右)在学习检查蠋蝽吃食情况。
有了新身份 收获新知识
“要养好蠋蝽,首先要养好粘虫。粘虫是蠋蝽的食物,只有粘虫的质量和规模起来了,才能更好地繁育蠋蝽。”肖美告诉笔者。
齐心生物防治中心于2018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初,经人介绍,常年在外打零工的肖美加入了生物防治中心的养虫队伍。
“刚开始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懂,也不晓得养蠋蝽有啥子用,就只是做一些清洗笼子之类的杂活。”说起在这里工作的经历,肖美娓娓道来,“慢慢的,我逐渐习惯了难闻的味道,也了解到蠋蝽可以捕捉害虫,有利于保护环境,我就跟着防治中心的专业人员学习”。
经过一年半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操作,肖美全面系统掌握了蠋蝽和粘虫的繁育技术,对它们的作用、习性、发育周期、生长环境等都了熟于心,养虫的兴趣更浓了。2020年,肖美成了养虫队伍的领班。
图为肖美在制作蠋蝽卵孵化杯。
“村里有些人开玩笑说我都成养虫‘土专家’咯。”肖美自豪地说。
和肖美一样,长期在生物防治中心工作的胡群对养虫也是得心应手。与肖美不同,胡群家里种烟,且已经有20多年种植经验。
胡群告诉笔者,在来生物防治中心上班前,她是种地的一把好手,地里的活计她没输过谁。对于蠋蝽,她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可以吃害虫。
“种烟的时候烟草公司都给我们宣传过以虫治虫的好处,我们种烟用下来确实不错。”胡群笑着说,“如今我已经在这里工作4个年头了,现在主要是负责粘虫饲料的配置。配置这些饲料,最重要的是各种原料的添加比例和水分的控制,太干了虫不吃,太稀了虫吃了也要出问题”。
作为生物防治中心“主厨”的胡群,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饲料调配经验,对于火候的把握和原料的配比她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进入生物防治中心,“四朵金花”有了“新身份”,也收获了很多新知识,工作起来她们干劲十足。
图为胡群正在检查黏虫卵孵化情况。
获得新工作 有了新收入
和胡群一样,家里种烟也养虫的,还有胡吉美。她是这个养虫队伍里最年轻的一员,也是肖美带出来的“徒弟”。在来生物防治中心工作之前,她主要跟着丈夫在家里种烟。
2023年,胡吉美原本想外出打工,但考虑到家里的爷爷奶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且身体不好,一双儿女又正是需要陪伴和照顾的年纪,她犹豫了。
一边是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一边是外出挣钱的路子,正当胡吉美犹豫不决的时候,听到村里人说生物防治中心在招工,她就报了名。
“出去打工,刨除生活费等杂七杂八的开销后,剩不了多少钱,还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收入稳定,又能照顾老人和娃娃,下班后还能帮忙家里种烟,一举几得。”胡吉美乐呵呵地说。
胡吉美对生物防治中心的工作十分满意,身为“90后”的她希望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蠋蝽饲养的全过程,成为像肖美一样的“土专家”。为此,她特别勤快,每天都早早来到中心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观察下虫子们的生长情况,然后把卫生打扫干净。日常工作中,她也是细心观察,勤学好问。
图为颜昌会正在喂食小虫。
“我一定要好好跟着师傅学习,把蠋蝽养好。”胡吉美说。
“四朵金花”里,年龄最大的是颜昌会。由于年纪大文化水平较低,她无法外出打工,之前一直在家里做农活,一年到头赚不了多少钱。
“好多人觉得养虫的过程让人难以接受,但在我看来,养虫就像养牲口一样,习惯了就没什么好害怕的,反而更好伺候。”颜昌会说。
在生物防治中心,颜昌会的主要工作是喂养幼虫。她工作认真负责,时常用心琢磨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这些虫都太小,煮好的饲料是一大块一大块的,需要我们用勺子把饲料刮细了才能喂给它们。”
“我没上过学,年纪又大,出去打工人家都不要。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到家庭,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颜昌会笑着说。
忙完一天的工作,“四朵金花”认真检查了生物防治中心的各块区域,确保安全后,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去。在家里,有她们的父母、丈夫和孩子。一想到家里人,她们就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吴清海 易凯 钟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