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绘新卷-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山乡绘新卷

2024-12-23 11:32:01  来源:贵州日报

  又是一个丰收年,喜看贵州广袤山乡新画卷。

  看粮食生产,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146.1万吨,同比增长2.4%,连续五年保持增势;单产增长2.5%,增幅排名全国第六位、西南第一位;

  看农民收入,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6元,名义增长7.1%;

  看乡村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12月17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2024年,贵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

  农业增效益——粮食总产实现“五连增”

  眼下,正值冬小麦播种的黄金时节。田野里,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新拱村10余名村民正在挥撒肥料,旋耕机、播种机来回穿梭,机声隆隆。放眼望去,略有湿润的土地被机器翻过后平整细匀,一粒粒希望的麦种被播撒进土壤。

  “以前种小麦要半把个月,费时费力。现在好了,专家教我们用机械播种,一天就能播种几十亩!”正在操作旋耕机的新拱村村民杨万全连连称赞。

  岁末盘点,各地粮食生产成绩亮眼——

  “今年,我种植了90多亩制种水稻,5台大型收割机一天就全部收完。”说起种粮,岑巩县凯本镇平牙村水稻制种大户白珍珍滔滔不绝,“村里还建起了种子产地初加工服务中心,收割的稻谷就近烘烤、筛选和初包装后,统一订单销售。种田变轻松,收益也有保障。”

  毕节市王立新团队在大方县马场镇开展120亩玉米净作高产示范,平均亩产912.56公斤,增产28.6%,创省玉米百亩方高产新纪录。

  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兴义示范区,最高产量达到1163.45公斤。“这样的产量水平,既有品种又有良种良法的结合,在全国来说也是顶尖的。”今年9月,扬州大学教授、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水稻学组组长戴其根在贵州测产时发出感叹。

  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凝聚着贵州上下一心的奋勇拼搏。今年以来,我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油料产能提升等“六大工程”,抓住良种核心,用好良法手段,配好良机支撑,打好良田基础,“四良”深度融合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贵州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

  “稳面积、优结构、提单产。”围绕总体目标,今年我省集成推广一批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全面挖掘单产潜力,降低各类不利天气和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了全省粮食稳面增产。据统计部门数据,2024年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4157.1万亩,产量1146.1万吨,连续五年保持增势;单产275.7公斤/亩,亩均增加6.6公斤,单产增幅排名全国第六、西南地区排名第一。

  农民增收入——“土特产”出山越海

  冬至时节,地处黔西市洪水镇新桥村的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公司402亩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朵朵香菇圆润饱满、长势喜人。

  几十名村民来回穿梭其间,采摘、装筐、搬运……一眨眼功夫,这些香菇就踏上“出山”之旅,经过二十多个小时,抵达1000多公里外的广州,进入大湾区大中型商超。

  “小香菇”之所以能走俏大湾区,在于其过硬的品质。“我们是通过认证的大湾区‘菜篮子’基地,食用菌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过程,实现了数字化智能管理,生态、有机、安全在大湾区有口皆碑。”公司董事长陈孟谈说,预计今年基地发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食用菌有1500吨,产值1000余万元,带动周边4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

  从山区到湾区,贵州优质的农特产品不仅丰富了粤港澳消费者的“菜篮子”,更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

  前不久,一场“黔牛奔粤”产销衔接大会在遵义举行,来自广东等地的肉牛产业链企业负责人来到贵州,达成签约合作金额约4亿元。遵义尚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应江兴奋不已,“以前不了解市场,一定程度影响了村民养牛积极性。如今,直接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屠宰、加工、餐饮、直供店等,可以带动老百姓养更多的牛,力争每年对外销售育肥肉牛10万余头。”

  今年10月,我省出台《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30年,肉牛饲养量年均增长4%左右,将肉牛产业发展成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致富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今年以来,贵州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三品一标”,做大做强茶叶、辣椒、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禽等重点产业,挖掘乡村产业多元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把优势做优、强势做强。我省加快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分层级布局加工业,用好直播销售等方式,同时加快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服务业等多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今年新增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产业集群2个、产业强镇7个,推动“两红三绿一抹”、绥阳山银花、思南红薯等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产加销贯通、一二三产全链条发展格局。累计获得“圳品”认证64个、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425个。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食用菌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7.5%,茶叶产量增长6.6%,中草药材产量增长5.8%,园林水果产量增长5.0%,蔬菜产量增长4.1%。猪牛羊禽肉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0%。特色优势产业助力全省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

  农村增活力——和美乡村“颜质”兼具

  冬日暖阳,漫步铜仁市玉屏自治县亚鱼乡沙子坳村,感受和美乡村的别样魅力。

  一方庭院、满屋时光,移步换景,处处有风光。村民姚桂花正在自家小菜园里采摘蔬菜,白菜、萝卜、青菜……“我们家家都‘比学赶超’,一家比一家整齐,种上蔬菜、瓜果、花草后,出门有花园,吃菜有菜园,采摘有果园。”姚桂花幸福感十足。

  小小一方庭院,却是提升乡村的颜值和内涵的关键。依托“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建设,玉屏自治县指导各村利用田间路边、宅前院后闲置土地试点打造“三小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在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同时,让“三小园”成为绘就美丽乡村画卷中的点睛之笔。

  以前“三小园”什么样?房前屋后,堆砌着废弃砖瓦、破旧农具、杂草肆意生长。现在“三小园”:门前百花齐放、屋后绿树成行、瓜果蔬菜满园,“方寸地”成了“增收园”。

  随着一座座独具特色、充满生机的美丽庭院应运而生,不仅扮靓村庄“颜值”,更富了村民“口袋”,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亮点。

  “乡村干净美丽了,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每年夏天光是卖炸土豆都能有一笔不少的收入。”锦屏县彦洞乡黄门村村民王亨绪对环境提升感到满意。

  今年以来,贵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两改两治理”为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制定“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启动176个自然村试点,探索总结“坚持群众主体、治理有效,坚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坚持绿色发展、种养循环,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坚持党建引领、齐抓共管”5条经验,结合房前屋后小菜园、小果园,打造农村生态小院。

  “小家”的个人环境得到改善,“大家”的人居环境也随之提升。截至目前,我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9.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5%、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75%。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制村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

  外塑“颜值”,内修“气质”。“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步履愈发坚实。

  都匀市文明村“三定四统一监督”规范红白喜事,西秀区把士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群众“连心桥”,贞丰县必克村设立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

  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实现全省80%行政村网格化管理。“合约食堂”“寨管家”等典型做法不断涌现,“村超”“村BA”热度不减。

  村道越来越干净,生活空间不断优化,乡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如今,贵州广大乡村焕新颜,农民笑开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当下,在贵州山地之上,一个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踏歌而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记者 赵勇军 邓钺洁 刘悦)

[责任编辑:邓娴 刘昌馀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