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张宣民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冷水村人,9岁时不慎从树上掉落,摔伤双手,因没有及时就医,失去手肘关节以下的部分。2010年,自幼酷爱游泳的张宣民与失去了左腿的廖春琼在参加全省残运会训练时相识相爱,并作为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先后参加全省、全国比赛屡获佳绩,一块块奖牌、一张张证书的背后都饱含着艰辛的汗水与付出。2011年2月,两人步入婚姻殿堂,育一儿一女。从省队退下来后,没有收入来源的夫妻俩并没有被沉重的家庭负担击垮,凭借坚韧的毅力和勤劳养牛向幸福冲刺。
图为张宣民参加全国、全省残疾人游泳比赛获得的部分奖。
“这对残疾夫妻真了不起!不光游泳能获奖,养牛能致富,他们还很孝敬老人,对小孩爱有度,教有方,对邻里也十分友善。”在冷水村,随便走到哪户人家,听到的都是村民们对张宣民夫妇的称赞。就是这对普通的夫妇,用两只手、三只脚,同心协力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走出了一个家庭的重生之路,书写“无手仍可顶天立地,无脚也能踏出幸福路”的感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毅力,彰显着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和不懈追求。
图为张宣民夫妇齐心协力给牛喂食。
今年的5.15国际家庭日前夕,全国妇联组织评选的1000户“全国最美家庭”揭晓,其中,张宣民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身残志坚 “牛郎”与妻子踏出致富“牛”路子
图为张宣民夫妇同心协力打捆草料。
东方刚泛起鱼肚白,张宣民夫妻俩忙碌的一天要开始了。只见背着背篓的张宣民和拄着拐杖的妻子廖春琼来到地里割草料。拐杖抵在腋下,支撑着身体,廖春琼弯腰一只脚半蹲在地里,左手抓住草料,右手用力地拉镰刀,一大把还滚动着晶莹露珠的草料就割了下来,张宣民就用脚把草料推在一起,夫妻同心协力打捆,扶上背篓运送草料。来到牛场里,夫妻俩开始清理牛粪、拌饲草、磨玉米粉,忙完这一切,张宣民用磨起老茧的胳膊夹着装满草料的胶轮车走在前面,妻子廖春琼拄着拐杖跟在后面,夫妻齐心协力给牛喂食。
据张宣民介绍,2014年,他家申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各项惠民政策。
图为张宣民夫妇齐心协力给牛喂食。
2016年,张宣民一家响应政府号召搬迁至集镇安置点,小孩的学杂费、父母的赡养等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都压在张宣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身上,面对困难,他申请5万元精扶贷,修建三间简易圈舍、购买肉牛5头,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肉牛养殖。
从此,夫妻俩每天奔波在冷水村的大山里,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养牛守望幸福。虽然养牛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但夫妻俩凭着两只手、三只脚踏出了幸福路,养活一家六口人。
图为张宣民夫妇正通过手机学习养殖技术。
起初,张宣民夫妇在养殖上走了不少弯路,有的牛染病了也不知道,导致人累瘦了,牛却没有养壮。为此一有空闲时间,张宣民就扎进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国家政策和养牛技术,他还积极向周边的养牛大户和畜牧站专家请教。他视牛群如朋友,精心饲养,他的牛长得格外壮实。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逐渐摸清了养牛的门道,肉牛的存栏数量逐年增加,收入也逐年增加,张宣民在欣慰的同时,也道出了养牛的艰辛。“由于手脚行动不便,七灾八难也没少经历,遇到下大雨、下雪天,有伞拿不了,经常被雨淋得像两只落汤鸡,路陡地滑,常常摔得遍体鳞伤,咬咬牙,爬起来赶快背起牛草去喂牛。”张宣民回忆说。
2022年洋溪镇政府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点肉牛养殖项目,对冷水村养猪场进行改扩建,建成占地面积800平米、存栏肉牛60头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张宣民与冷水村集体签订合同,进驻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同年洋溪镇投入衔接资金56.8万元入股到张宣明养殖场。
图为张宣民正在背草料。
在洋溪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张宣民的用心经营下,养殖场现存栏肉牛45头。“预计年利润30余万元,发展势头强劲,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肉牛相关产业10余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冷水村党支部书记蔡国胜竖起大拇指说,张宣民用实际行动践行身残志坚,用两条腿摆脱贫困,走出了致富之路、幸福之路。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帮助,才让我们从刚开始的几头牛慢慢扩大到现在的40多头牛。我们要更加努力把牛养好,带动周边残疾朋友和养殖户一起致富。”张宣民对妻子说道。
邻里和谐 以友爱互助劲吹文明新风
图为张宣民妻子与婆婆和邻里拉家常。
张宣明夫妇在生活中热心、善良,与邻居和睦相处,哪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凡事不斤斤计较,用一颗善良的心来面对邻里。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张宣明一家搬到了洋溪镇集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房里,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左邻右舍都是和他一样的建档立卡户,同样的搬迁背景和生活困难,也让左邻右舍的联系变得格外紧密。
张宣明夫妇和大家见面都会“送一个微笑,打一声招呼,道一句问候”,形成了融洽和谐的邻里人际关系。忙完养牛场的工作回到家中,辅导完小孩作业,就主动上门和邻里唠唠家常,一起上街散散步,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增进了大家的情感。
平时邻里有大小事,张宣民夫妇都会主动帮忙照应,他们做了饭也会邀请邻居共同品尝,在张宣民一家这种良好行为的影响下,邻里关系变得十分融洽。
图为张宣民妻子正在洗菜做饭。
今年初,张宣民家牛生病了,张宣民夫妇到离集镇较远的地方去拿药,原本天黑前能回家的路程,却因为三轮车出了问题被耽搁了。5岁的女儿看着天黑了父母还没回来,在家哭了起来,邻居便将小孩带到家中吃饭,一直等到张宣民夫妇回来。正是因为平时张宣民夫妇和大家建立了融洽和谐的邻里人际关系,才让邻里间成为了友爱互助的一家人。“我在集镇来住五年了,我们也认识了五年,张宣民虽然双手不便,但是他们一家人对人很好,为人处事也很好,我们也玩得很好,他们这种与人为善、积极乐观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邻居安成坤说。
不仅如此,张宣民夫妇主动帮助周边的养殖散户带一些饲草、玉米等,少到七八十斤,多至三五吨,村民们每次想给张宣民一家运费致谢,都被张宣民拒收,并将牛粪免费送给村民做肥料,村民们也把自家的玉米杆、稻草免费送给张宣民喂牛,大家互相帮助,既实现“变废为宝”,又促进共同致富。“此外,张宣民还把掌握的养殖技术分享给我们,成了村里的‘土专家’,帮助村里刚发展养牛的散户查看和治疗牛的一些常见疾病,我们内心都很佩服和感激他们。”冷水村养殖户刘德忠如是说。
在张宣民这个普通又特殊的家庭里,一家人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无怨无悔的付出以及对乡邻们点点滴滴的情,奏响了一曲文明和谐、乐观向善的动人乐章。
孝老爱亲 让好家风滋润每一个家庭
图为张宣民和母亲正在喂猪。
“家和万事兴”。张宣民家庭一直沿袭着幸福、和谐、关爱和文明。失去双手和左腿给夫妻俩的生活带来众多不便。但这对特殊的夫妻却选择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生活态度。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困境,妻子廖春琼孝敬老人、教育儿女、家务劳动、种草喂牛……日复一日,从来没有抱怨过,用她的勤劳善良、贤惠能干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我这儿媳真的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呀,她来我们家十多年了,把我们当亲生父母一样孝顺,我们两娘母从没有拌过嘴,我们也是把她当女儿看待。”廖春琼婆婆刘祖婵说。
张宣民母亲刘祖婵今年已经66岁,仍然喂养了5头猪,尽最大努力给儿子、儿媳减轻家庭负担。“我老了做不了别的,喂起猪,一家人过年得点油,两个孙孙也有肉吃,就不用拿钱去买肉吃。”刘祖婵说完,又背起背篓,带上镰刀去地里“打猪草”了。
张宣民父亲张光华虽已年迈,但也主动到养牛场帮忙,承担着一些杂活累活,晚上还住在牛场旁边看管牛群,极大地减轻了张宣民夫妻俩的压力。
图为张宣民幸福一家。
在父母眼中,张宣民从小就懂事、孝顺,每次赶集,他都会用省下来的零花钱给父母买点好吃的东西,逢年过节、父母生日,张宣民都会和妻子给父母改善生活、买件新衣裳,父母生病时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陪伴。
2015年,张宣民父亲张光华不慎被牛撞倒,导致肋骨骨折。住院期间,张宣民一边陪护父亲,一边向亲朋好友筹借治疗费用。老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张光华出院后在家卧床康复期间,端饭、盖被子、捶背……张宣民都精心照顾着父亲。
“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宣民用身体力行诠释“孝道”真谛,一幕幕照顾老人的情景,深深感动着邻里,一时被邻居们传为佳话:“张宣民是个很孝顺的人,他用‘残肢’都把老人照顾得这么好,的确为我们这些健全的人做出了榜样。”冷水村群众张学军坦言。
一路走来,张宣民夫妇付出比常人百倍的艰辛,但正是因为他们一家人在面对困难时风雨同舟、相敬相爱、相互包容,才挺过了生活中的一道又一道坎,迎来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教育有方 让“感恩之心”浸润孩子心田
图为张宣民一家正在看电视。
“张宣民夫妇很注重家教、家风,特别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说他的家庭是一个充满了浓浓的爱和正能量的家庭。”提及张宣民一家,冷水村党支部书记蔡国胜这样评价。
张宣民深知只有教育好子女才是改变家庭现状,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不仅耐心教育引导子女不因自身家庭条件差就放弃学习,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努力做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还常常告诫他们要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不要因为父母残疾就自卑自馁,要志存高远、热爱生活,更要懂得感恩,一定要记得帮助过他们家庭的好人,将来再慢慢回报。
图为张宣民妻子正在给女儿梳头发。
每次张宣民辅导孩子做完作业,就会用自己苦练的绝活教育引导子女从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记者注意到,张宣民嘴咬起圆珠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和各级部门、感谢社会各界好心人士的关心、风雨过后定会见彩虹、只要一心跟党走、相信我们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翻开张宣民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心里话。
“我经常对两个小孩讲,爸爸妈妈虽然残疾了,但是仍在努力地为这个家创造好的条件,你们只要好好学习知识,我们就算再苦再累也要供你们读完大学。最重要的还要学会感恩和养成勤劳的好习惯,不要懒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张宣民的言传身教下,感恩之心成为了两个孩子心灵成长的营养剂,孩子说:“谢谢党的好政策”!同时,张宣民11岁的儿子每天吃完饭主动收拾桌子、洗碗、打扫室内卫生。每天早上坚持六点五十分准时起床整理好被子,洗脸刷牙,然后自己做早餐,吃完去上学。每逢周末做完作业还会到牛场帮忙运饲草、喂牛、清理牛粪,当起了父母的“好帮手”。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照耀下,张宣民一家通过自身努力摆脱了绝对贫困,吃穿住和子女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保障。据印江县残联负责人介绍,各级各部门一直把张宣民家庭作为重点关心对象,经常上门走访,勉励张宣民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帮助张宣民发展壮大肉牛养殖。2020年,张宣民家庭获得铜仁市市级残疾人家庭创业户补助资金5000元,2021年获印江县县级残疾人自主创业户补助资金4000元。同时,一家人享受着低保,但这个家庭却不愿躺在政策的“温床”上度日子,他们一家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脚步没有停下,在牛场忙碌一天后,廖春琼用一只脚驾着残疾人三轮车带着丈夫回到集镇安置点新家,妻子洗菜做饭,张宣民给孩子辅导作业,饭后一家人有说有笑地看电视,吃水果,其乐融融,畅谈着自家发生的变化。“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够从老家搬到街上来住上新房,一家人共同努力,再辛苦多攒点钱,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张宣民夫妇在憧憬未来时信心满满。
图为张宣民正在辅导孩子作业。
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有了一定养殖经验的张宣民,加之政府帮助他家建起了标准化肉牛养殖场,他计划明年春扩大规模,用他的养殖经验帮助更多的人,让周边不能外出务工的残疾人和农户加入养殖团队,在改善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带动大家共同“发牛财”。
身残志坚不服输。“以前,我是一名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我们有一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遇到什么困难不怕,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坚持,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我们要用行动来证明,美好生活靠奋斗就一定会实现的!”说完, 张宣民夫妇俩又前往牛场,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记者手记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在张宣民这个平凡且特别的家庭里,面对命运的不公,丈夫没有了双手,妻子失去一条腿,这对特殊的夫妻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一路走来,他们付出比常人百倍的艰辛,每天除了悉心照料牲口,下地种牧草、收庄稼,还要接送两个孩子上放学,赡养老人,他们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战胜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身体的残疾阻挡不了他们追梦的脚步,依靠自己的力量,创业道路仍旧如诗如画!
“因为我们都是残疾人,我的手就是我老公的手,他的脚就是我的脚,只要我们勤劳、不放弃、不服输,就一定会把牛养好!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正如张宣民妻子廖春琼常说。他们夫妻也是这样认真做的,其言行感动了自己、家人和乡亲,是追求,也是楷模,更是幸福!(梅亚军 杨文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