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来好“钱”景——“镇宁小黄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姜”来好“钱”景——“镇宁小黄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

2023-11-21 16:09:24  来源:安顺日报
  又是一年小黄姜丰收时,镇宁各地的姜田里,姜叶郁郁葱葱,茎粗叶肥。姜农们趁着晴好天气采收鲜姜,拔姜、去泥、剪枝、整理、装袋、搬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镇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此气候条件下种出的小黄姜品质优良,有皮薄色黄、嫩芽紫红、无筋肉嫩、辛辣味浓的特点,其优异品质闻名邻近地区,2020年“镇宁小黄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近年来,镇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充分挖掘自身地域环境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积极整合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小黄姜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方向发展,让“镇宁小黄姜”逐步从群众餐桌上的“配角”变为助农增收的“主角”,成为镇宁特色产业“走出去”的又一张新名片。

  从传统到特色 “姜”有奔头

  镇宁小黄姜是当地原生植物,种植历史悠久,每年10月至11月是采收期。丁旗街道是镇宁小黄姜主产区之一,近日,笔者沿着蜿蜒山路来到丁旗街道新丰村的一处山坡,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层层叠叠的碧绿姜田,姜农王文福正组织工人抢抓好时节采收小黄姜。

  “这里之前都是荒坡,现在都被种植户租来种小黄姜,不止本村的种植户,还有其他地方来的。”新丰村村支书王松看着眼前长势旺盛的小黄姜说。

  近年来,随着镇宁山乡道路畅通,基础设施完善,“镇宁小黄姜”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增加,价格也逐渐“走俏”,吸引了众多农户种植。加之小黄姜具有耐贮耐运的特点,储藏好的话能保存半年之久,销售时间灵活等,产业的优势更是被不断放大。

  “今年种了20亩小黄姜,这两天小黄姜的收购价在2.8至3元每斤之间,我准备把采收的姜先放到窖里,等行情好了再卖。”王文福说,去年他种的姜卖了一部分,剩下的留到今年5月卖出,价格卖到7至8元每斤,小黄姜耐储存,销售期长的优势极大降低了姜的种植风险。

  在镇宁小黄姜的另一个主产区江龙镇,东门社区的姜农谢征学也在忙着组织工人收姜,他是前年开始尝试种植小黄姜,种了10多亩。江龙镇种姜历史悠久,在谢征学印象中,村里开始大规模种姜也是近几年的事,原因是种姜比种其他经济作物收益高。

  谢征学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前几年大家不愿意种,这几年种姜的人多起来,以今年为例,今年鲜姜售价2.5至3元每斤,一亩地人工费和管护费成本将近5500元,一亩地收4000斤左右鲜姜,算下来一斤小黄姜成本1.5元,一斤姜能挣1元多,如果觉得价格不合适,还可以窖起来,等价格变了再卖也行。”

  选准一个产业,塑造一个特色品牌。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镇宁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小黄姜产业,建示范,强品质,加大技术支持,大力推动小黄姜种植标准化、专业化,打造高品质、好口碑的镇宁小黄姜“金字招牌”。

  作为主产区之一的江龙镇正是这一模式在实践中的体现。“江龙镇通过明确农技人员包保各村开展农技服务,指导农户选育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小黄姜品种,进一步提升小黄姜产业价值。”江龙镇人大副主席封雄介绍,江龙镇正积极与省农科院、贵州大学合作,帮助农户对小黄姜种植技术改良升级,提质增效。同时计划加大农村土地整合力度,建立轮作性小黄姜生产基地,加大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专业化种植规模。2023年,江龙镇种植小黄姜面积达1.65万亩,预计产量达2.94万吨。

  为推动镇宁小黄姜产业高质量发展。镇宁深入开展小黄姜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建立丁旗、扁担山、马厂等多个示范基地。同时积极申请项目资金,在镇宁小黄姜主产区建设生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小黄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助推小黄姜种植技术提升,产业快速发展。

  “为提升小黄姜品质和产量,我县先后颁发实施《镇宁小黄姜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和《镇宁小黄姜种植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改变过去姜农粗放管理的方式,推行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实行精细化管理。”镇宁自治县植保植检站站长、中药材专班负责人程蕾介绍,如今,镇宁小黄姜产业已初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正在向品牌化发展转型。现在,镇宁小黄姜已远销四川、重庆、浙江、上海、广东等地。

  “接二连三” “姜”有市场

  在位于镇宁工业园区的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姜粉、姜片、洗护用品等生姜制品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据了解,该公司是一家以姜为原料进行种植加工、品牌设计、研发、销售的标准化龙头企业。

  该公司总经理夏应书深耕镇宁生姜产业多年,是镇宁小黄姜产业发展和壮大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016年我们企业刚进驻镇宁时,当时小黄姜种植面积只有1万多亩,售价大概每斤0.8元左右,现在发展到14多万亩,价格也达到每斤2元以上。”夏应书回忆道。

  “生姜产品的精深加工,过去一直是我们的短板。早些年,由于缺乏生姜精深加工的企业,小黄姜只能直接售卖给商贩,一方面是市场波动大,仅售卖鲜姜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是种植规模一旦扩大,本地消化不了,很容易滞销,打击农户种植热情。”程蕾说道。

  2016年以来,镇宁先后引进培养黔棠姜、贵州义广等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竞争力强的企业,建立生姜精深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提质升级,为镇宁小黄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壮大提供了销售、科研、品种保护、防范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保障。

  “小黄姜采收的时候,公司每年都要组织人员到镇宁各地收购4至5万吨鲜姜,今年大概收购1亿多元的小黄姜,兜底收购价为2元每斤。”夏应书介绍,收购的小黄姜部分用来进行深加工,制成各类生姜制品,多元化的产品能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公司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生产计划,避免鲜姜销售受市场波动影响,今年深加工产值预计3000万元。

  在大力推动小黄姜精深加工的同时,镇宁也在积极引导种植户在小黄姜初级加工上下功夫。

  江龙镇积极引导农户在提升小黄姜附加值上下功夫,通过以家庭作坊式加工小黄姜,利用烤姜片、洗姜等提高小黄姜附加值。

  丁旗街道生姜种植面积达16800余亩,辖区各村均有种植。丁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明信义介绍:“在加大种植技术指导与服务的同时,街道加快洗姜厂的建设,引进生姜收储企业,拓展生姜销路,确保价格稳定。”

  收益高、有保障,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镇宁的农户种姜积极性越来越高,2023年镇宁小黄姜种植面积达14.21万亩,产量预计达25.5万吨,产值预计达8.5亿元,覆盖带动农户4.2万余户,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

  靠“姜”致富 “姜”来可期

  从田间到餐桌,近年来,“镇宁小黄姜”也在积极探索多样方式,从大山深处“走”进千家万户。自2020年以来,镇宁多次以小黄姜为主题举办丰收节,大力推进市场化营销,拓宽销售渠道。

  以黔棠姜为代表的生姜企业,在研发一大批特色生姜加工产品和衍生产品进一步提升小黄姜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展会展销、举办以生姜为“主角”的活动,吸引众多外地客商来到镇宁,借助网上销售、带货直播等方式,宣传“镇宁小黄姜”品牌,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市场。尽管尝试时间尚短,但成绩也颇为亮眼。

  “今年我们收购的小黄姜零售3万吨,销售额2至3亿元,仅电商平台每天至少3000单左右。”夏应书说道。

  去年年初成立的贵州七洲农贸供应链有限公司主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当地农产品,公司正式营业后,高峰期日均发货单量约10000单左右,日销售小黄姜20吨,销售额约10至15万元,通过电商帮助镇宁农户有效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广阔的市场上,“镇宁小黄姜”已“崭露头角”,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镇宁小黄姜不仅是简单的产和销,还让村民在“家门口”上班,过上了好日子。

  黔棠姜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在镇宁流转2000多亩土地,通过提供姜种、技术、资金等在当地示范带动农户种植小黄姜,为当地农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一亩地大概需要12个人务工,一天发放务工工资1200至1500多元,已带动一万多户农户种植小黄姜,同时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提供了大量岗位。”夏应书说。

  2021年返乡贷款种植小黄姜的王文福,在去年已还清贷款,还买了两辆车,有了存款,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经在家“闲”着的东门社区村民李齐英现在忙了起来:“以前想在家找活挣点钱有点难,现在村里种姜种菜的多了,我们也有地方干活了,在家也方便照顾孩子,一个月有时能挣2000至3000元呢。”

  七洲农贸公司的打包员龚登琴在公司工作快一年了,她说:“一个月工资能有2500元,这里离家近,可以照顾孩子,人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个人在打包,平时固定也有10多人。”

  如今,“镇宁小黄姜”的快速发展正在为镇宁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时代“镇宁小黄姜”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篇。

[责任编辑:汪强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