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
——贵阳对18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改造
3月25日,记者来到贵阳市花溪燕楼工业园3—1号地块标准厂房项目建设现场,重型塔吊机正在作业,一起一落间,预制构件被吊起、缓降、对孔,如同搭积木一样被快速“拼装”。没有尘土飞扬,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施工现场,这里显得格外干净、井然有序。
“我们将传统‘工地作业’大量转移到‘工厂作业’中。”承担施工的中建科技集团贵州分公司总工程师邓召祥介绍,项目建筑所需的楼板、墙板等构件,均已在中建科技花溪PC工厂生产预制好,工人不需在现场进行大规模的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传统人工作业,只需按照要求进行预制构件吊装即可。
中建科技花溪PC工厂利用大数据手段建设数字化工厂,研发运用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打通了设计、生产、施工及管理全产业链,实现了预制构件从生产、出货乃至安装的全流程信息化流程管理。
“数字记忆”贯穿生产全程,一个项目所需的上万立方米预制构件,也能在短时间内被精准高效“拼装”。邓召祥介绍,该公司为每块建筑构件配件都印上了“出生”二维码,包含了其基本情况、生产流程及安装信息等,工人用手机轻轻一扫,便可扫描解析完成现场“拼装”。
贵阳市深入推进数实融合,新场景新应用不断涌现,处处可见技术革新典范。
在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A车间内,13条生产线呈两两平行的布局排列。每两条平行生产线间,仅需两名工人向设备输入参数,原材料的拉丝、束丝、绞线、裹绝缘层,再到产品的包装与码垛等操作,均由智能设备完成。
“每个环节都配备了传感器,会将机台的实时数据传输给制造执行系统。若某个生产环节出现了偏差,产线可自行调整,当自行调整不到位时,才会有人工介入。”该公司技质总工龚远亮介绍。
这是来自“数字孪生工厂”的魅力。中安科技共有5个生产车间,200余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制造执行系统都与集团的“5G+AI数字孪生”工厂进行了实时在线互联。
“这就相当于为公司安装了一个高度智能的‘企业大脑’。”中安科技财务总监艾丽凤表示,依托数字孪生工厂,企业打通数字空间与物理世界,建成了集数字园区、数字营销、智能制造、安全生产于一体的可视化平台,连接了销售、客户、项目、财务、办公等所有环节的信息“孤岛”,产品良品率提升0.5%,产销对接效率提高30%,运营成本降低15%。
在离中安科技不远的贵阳高新区,一辆无人驾驶车辆沿科创北路一路行驶3.7公里后,缓缓驶入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PIX数字制造工厂。“它叫Robobus,是我们第一款量产的整车产品,也是我们第一款用于载人的无人驾驶车。”该公司首席运营官曹雨腾说。
翰凯斯公司是从贵阳高新区孵化出生的本土创业公司。今年以来,这款Robobus市场占有率快速攀升,奥秘在于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自动驾驶底盘。
“它具备L4级自动驾驶运行能力,还可任意搭配舱体,‘变身’无人驾驶小巴、无人售货车等多款产品。”曹雨腾表示,底盘及整车研发的背后是AI设计、3D打印、渐进成形等工具链一体化设计及制造的结果,“比如通过AI技术,能在短时间内生成设计图,然后通过3D打印,在不用模具和工具的条件下,能生成多种复杂的零部件,实现一体化制造。”
紧跟贵阳发展大数据的步伐,翰凯斯公司从研发智造技术,到开发自动驾驶底盘,再到推出整车产品,一步步跻身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第一梯队。
贵阳市大数据赋能正朝纵深推进,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持续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2023年,贵阳市挂牌运营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对18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改造,打造了229个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融合示范项目(场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指数超过56,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的新动能。(记者 朱迪 杨唯 刘娟)